第46章 禅位 (第1/2页)
陈绍进军的时机很仗义。
在西军到达的时候,他踏入了蔚州地界,相当于减轻河北压力了。
尽管宗泽可能不会领情,但是陈绍也不管他,双方各取所需。
我拖住完颜宗翰,你们也帮我拖住完颜宗望。
否则的话,这两个货一起来打定难军,还是很危险的。
蔚州太白维山,在当道扎营的大营两翼山上,吴璘分遣出小队军马,前去控扼那些分歧的山间道路。
大部骑兵作战,需要回旋的余地,关键时候得调动得起来,不能挤成一团。
灵武军进入蔚州时候,已经是春深,绵绵细雨下个不停。
如今虽然雨停了,但是道路还是有些难走。
重重拱卫着的中军大帐所在,是一片竹林,朱令灵正骑马赶来。
老朱也算是艺高人胆大,从龙首山过来,身边只带了十几个亲兵。
一行人穿过一个又一个营盘之后,终于直入中军营中。
这里是陈绍的驻所,自然是守备森严,而且不避讳得地修整出一条后撤的大路。
赢了还好,输了首先得保证节帅能逃出去。
没办法,西北定难军的荣辱,不系于这一两场胜败,而系于陈绍一身。
哪怕是银、夏、灵三个军团全败了,这场战事大败亏输,将士折损大半,只要陈绍没有事,回到定难军依然可以割据一方称雄。
实力虽然受损,但是根基还在,生聚几年又能拉出十万人马来。
从营门口向内,都有衣甲鲜明的亲卫值守,人人持着长矛大戟。
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七尺大汉就这般雄纠纠气昂昂的一路站班过去,三班轮换,保证什么时候都有人守卫。
老朱到了中军大帐之外,围绕中军大帐一圈都布列着熊熊燃烧的牛油火炬,将四下照得通明。
亲卫们手中兵刃在火光中闪动着耀眼的寒芒,几十步外就有旗牌官迎出,大声让一行人下马。
旗牌官们虽然中气十足、派头十足,但毕竟也不敢怠慢朱令灵这等重将,忙不迭的就赶紧回转帐中禀报他到来的消息。
片刻之后,就有人将他迎了进去。
“大帅!”
“老朱,你来啦。”
陈绍等人,正围在一张桌子前,不用想也知道上面肯定是沙盘。
朱令灵脱去披风,凑上前,有人给他让出位置。
大家果然在讨论排兵布阵的事,老朱也插了几次嘴,都说到了点子上。
等到商量的差不多了,陈绍才问,“你亲自跑一趟,所为何来?”
“特来劝大帅返回太原。”
朱令灵一脸严肃,根本不见平日里和陈绍相处时候,那种嘻嘻哈哈的模样。
看起来是异常认真地来说这件事的。
陈绍犹疑了一番,说道:“我料定此战难败。”
“世上哪有提前料定的胜败,即使能做到百密,也难免会有一疏。”朱令灵说道:“小吴将军挺有章法的,大帅也得培养一下新人,就让他在这蔚州淬炼一番,说不定就成真金了。”
吴璘有些意动,但是他自觉地位没有老朱这么高,所以只是沉默着没说话。
但是眉梢眼角,都忍不住轻轻颤动,显然很想把握这次机会。
陈绍坐到了椅子上,仔细思考起来。
朱令灵跟他相处时间很久,了解陈绍,这时候也不再多说。
他能专门从龙首山跑来,而且是大战在即的时候,足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这世道说到底,还是要看实力。
那刘光世没福硬享,闹得天怒人怨,士气低迷。
而陈绍没苦硬吃,跑来前来,反倒引来大家不满,希望他赶紧回到太原享享福。
吴璘看了朱令灵一眼,老朱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声音不大不小,“放心吧,咱们大帅最是听劝,他何等聪明,怎么会分不清利弊。只不过是爱惜士卒,不愿意在后方,来此鼓动士气军心。”
陈绍斜着眼乜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用话点我呢?”
“末将岂敢。”朱令灵咧着嘴哈哈大笑。
老朱看问题,和其他将领还真不大一样,打仗时候他往往不在乎一时的输赢,也是最能撑住的将主。
银州兵损失那么大,他眉毛也不皱一下,完全无视自己本部部曲的死伤,只要战线。
这次与女真完颜宗翰再次开战也是,输赢在他看来,都没有那么重要。
陈绍没有事,这才是最重要的。打不下蔚州来,如今占领的地盘也不会丢,积蓄力量再来几次就是了。
长舒一口气之后,陈绍说道:“你们所说的,也有道理,我明日就回去太原,前线的事,你们要自己决断了。”
其实前线这几个,都比他会打仗,而且都是有战绩的。
灵武军走了,但是太原城外的大营没有闲着。
因为拿下了大同府,朔州一下子变成了后方,十分安全。
所以守备朔州的曲端留下一营人马留守,自己则率兵赶赴太原,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其实谁都知道,这就是为了渗透河东,继而占领这片地盘。
大宋如今被女真围了都门,威严尽失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这正是绝佳的机会,此时不吃下河东,将来想要打
一个个的城池,且得耗费兵马钱粮,不知道要拿多少的人命往里填。
就拿太原来说,在大宋和王禀最窘迫的时候,来到太原,陈绍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要等他们离开就行了。
如今太原,从里到外,都已经被渗透成筛子了。
那些太原城中的豪绅,巴不得陈绍和大宋起冲突,他们一开城门就是大功一件。
付出有限,受益无限。
陈绍是真想打完蔚州之战再回去的,所以这次来,他没准备走。
如今要离开这太白维山,他叫上朱令灵和吴璘,在山顶的道路上最后巡视一晚。
月光如水,映照着这连绵的山躯,陈绍说道:“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蔚州一战,就当是和宗翰过过招。将来和这鞑子,且得打上几回合呢。”
朱令灵是跟宗翰死战过的,点头道:“完颜宗翰此人,不容小觑,决断时候丝毫不拖泥带水,是个有魄力的。而且他手下的兵马也是打老了仗的,野战极其厉害,步卒摆阵可以抗着骑兵反杀。不过我看他们攻城手段不足,守城经验也缺,应该好生利用。”
完颜宗翰打一个太原,围城小三百天,愣是没打下来。
要知道,那时候太原孤城一座,还有很多投降分子。关键童贯刚刚逃跑,环庆军渴望返乡,士气正是低落时候。
就这,还是守到了弹尽粮绝,这才投河而死。
吴璘说道:“节帅、朱令将军放心,末将一定尽力而为!”
其实这次,灵武军是进取蔚州不假,真正最激烈的战场,还是在李孝忠防线。
完颜宗翰就是打,也不会在蔚州投入太多的兵力,他此时多半还是想拿回大同的。
——
陈绍兵出太白维山,进入蔚州之后。
完颜宗翰就嗅到了战事将起,他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也有了开战的想法。
此番陈绍主动挑起战端,他还是很意外的。
这群西蛮子,好像就不知道害怕,如同西北狼群一样,咬住了就不松口。
起兵以来,完颜宗翰都觉得女真人才是猎手,而天下其他种族,虽然有亿兆之数,也都是一群羔羊而已。
直到西北这群人,给了他当头一击。
完颜宗翰这次丢失了云内诸州,折损了大将银术可,还有近两成的女真甲士。
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不过大金皇帝完颜吴乞买竟然没有对他下手,只是下诏责令他好生备战,必须把失地收回来。
甚至还给他补充了两万渤海军。
完颜宗翰也知道皇帝的意思,他需要西路军重振雄风,不然二太子完颜宗望的功劳太大,老皇帝阿骨打那一脉的势力就没有对手了。
他这个皇帝,也未必能够限制得了。
虽说如此,他还是很感激完颜吴乞买,立誓要将西蛮子们,赶回西北的沙漠中去。
战争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蔚州,不过两边都不是需要搏命的势力,所以势必会不断增码,等到有一方觉得自己准备的差不多了,主动出击开始交战。
此时的汴梁城中,女真大军已经杀到了京畿外围,城中却是出奇的安静。
汴梁百姓,也不知道该不该惶恐,按理说汴梁这地方,本就是个军镇起家的城邑。
但是这里的百姓,已经有多少辈,没有见过战争了。
偶尔听人说起,太祖当年做殿前都检点,追随世宗皇帝南征北战时候的事,都觉得是很古老的故事了。
此时在皇宫内,久不露面的大宋官家,突然传出风声,要传位给太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处于奇怪平静的汴梁,一下子沸腾起来。
东华宫内,一片诡异的气氛。
现在大厅当中,满满当当的都是人。
不用说此刻能在此处的,都是太子心腹一党,或者是与太子身边心腹交好之辈。
正不知道,有多少人此刻欲赶往这东华宫,都不得其门而入。
就算心思再热切,事情没有完全确定之前,大家也都不敢置信。
大家都是久在汴梁,谁不知道当今官家,把权柄看的极重。
他怎么会突然传位呢?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此时很多人,都想起李纲那十谏。
其中就有一条,是让他禅位给太子,由太子来主持朝政。
难道真是因为李纲的谏言?
瞬时间,李纲的地位又徒然拔高了几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能看懂官家心思的,估计只有蔡京、梁师成这些人。
他就是嫌心累了.
当然李纲的谏言,是不是给他提了个醒,或者是帮他打开了思路,那就谁也说不准了。
女真大兵压境,国家危难之际,享受了大半辈子的赵佶,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他没有这个耐心去处理无尽的国事,来帮大宋度过难关,所以他想逃避了。
就这么简单.
人们往往容易高估了这个太平天子,是因为很多人,用看天子的眼光来看他。
其实赵佶,他什么时候有过哪怕一点天子之气了?
一点都没有!
把他看成一个志大才疏,又痴迷享乐的纨绔败家子来看,很多事情就一下子合理起来了。
他疯狂享乐,败光了大宋家底,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又选择了逃避。
艮岳内,赵佶处理政务的春和殿内,地上跪了一地的人。
都是赵佶的亲信和近臣。
除了童贯跑了没敢回汴梁,高俅病重来不了,其他人基本都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