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81章 各方反应

第281章 各方反应

第281章 各方反应 (第2/2页)
  
  他希望借此,激发大臣们的忠君报国之心,从而奋发图强,早日剿灭贼寇。
  
  可令朱由检没想到的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对此却反应冷淡,几乎是视而不见。
  
  只有远在前线剿匪的卢象升,才把他的这番话当真了。
  
  卢象升专门上了一份言辞恳切的札子,恳请皇帝必保重龙体,剿贼不利都是他们这些臣子的错。
  
  等来年开春,他一定会亲率大军,扫荡群丑贼,以报君恩。
  
  卢象升说到做到。
  
  他先是花了数月的时间,把流窜于湖广一带的贼寇剿灭,并于崇祯九年正月,在凤阳府大会诸将,展开了一次全面的总动员。
  
  之所以选择在凤阳召开大会,卢象升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希望麾下的文官武将们,知耻而后勇,奋力剿贼。
  
  在大会上,卢象升毫不客气把南直隶、湖广一带的巡抚总兵们都训了一顿。
  
  这些人不仅尸位素餐、而且还畏敌如虎,
  
  其中,卢象升还特别点了凤阳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等人的名字,借此警告他们要注意提防贼兵。
  
  可卢象升虽然是一腔热血,公心为国,但他这番毫不留情的训斥,却让参会的文官武将们面子上挂不住了。
  
  你把会议地点设在凤阳,已经是打脸了;
  
  现在又加上如此直白的斥责,更让许多人心中不快,暗生抵触。
  
  想让我们支持你剿匪?做梦去吧!
  
  就这样,一场本该同仇敌忾、凝聚人心的战前动员,最终却反应平平,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无奈之下,卢象升又写下了一封奏疏,直送京师,希望能获得皇帝陛下的绝对支持。
  
  在这封奏疏中,他几乎是全盘推翻了朝廷以往的围剿方略,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
  
  他先是大力批评了朝廷之前的政策,称其调兵无度,遗祸无穷。
  
  朝廷总是等贼寇闹大了才匆忙调兵,兵调过来了又不给足粮饷。
  
  结果许多官兵非但没能剿贼,反而却因饥寒交迫而纷纷投了贼人,导致了恶性循环。
  
  (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接着,他明确对崇祯提出要求,既然要任用他和洪承畴剿匪,就必须赋予他们专断之权。
  
  像什么监军太监之类的,就别再派过来了。
  
  “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
  
  卢象升的意思就是请求皇帝,将西北边兵划归洪承畴指挥,将辽东系的精锐边军划归自己指挥。
  
  再者,他强烈建议放开地方军事权限,允许各州县自行练兵守土,不能总指望中央调兵,四处救火。
  
  现在大明处处都是反贼,朝廷的兵马钱粮,根本就供应不上来。
  
  (“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警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
  
  最后,他又把炮口对准了朝中那帮只会空谈的言官御史,痛斥他们:
  
  “台谏诸臣,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一求全责备。”
  
  “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
  
  在这封奏疏里,卢象升不仅提出了很多剿贼建议,更是毫不留情,痛批了朝廷的各种昏招。
  
  他不光把官兵大量投奔起义军的事儿挑明了,而且还把皇帝不信任他的事实,也给摆了出来。
  
  更过分的是,他还骂京师里的官员们只会动嘴皮子,不断给前线带来掣肘。
  
  要不说卢象升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呢,他这一封奏疏上去,京师可就炸开锅了。
  
  诸如官兵投贼、粮饷匮乏、地方无能等现象,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崇祯和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
  
  但有些窗户纸,是不能捅破的。
  
  有些事情,你知道,我知道,满朝文武甚至皇帝都知道。
  
  但是你卢总理非要把事情挑明了说,那可就太没有礼貌了。
  
  所有文官武将都说贼人是流寇,皇上的诏书里头给张献忠、高迎祥等人定性的也是勍寇。
  
  可你卢象升非要说那帮贼人是“昔日参加剿匪的官军”,难道就你一个人聪明?
  
  朝中的御史言官们纷纷发力,指责卢象升心怀不轨。
  
  卢象升提议开放地方团练,就是想效仿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皇上派了监军看着他,他竟然心怀怨望,想要更大的权力,甚至还断绝言路,试图堵上所有人的嘴。
  
  卢象升这封奏疏,几乎是把大明京师里的官员们都骂了个遍。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朝中的大部分官员纷纷统一了阵线,并达成了共识。
  
  是,你卢大人一心为国,咱们都是一帮废物。
  
  既然如此,以后剿匪,就别怪咱们出工不出力了。
  
  万幸的是,此时的朱由检还对卢象升抱有极大的信任。
  
  他力排众议,压下朝中所有声音,全力支持卢象升的方略,并给予了他更大的粮饷调度权。
  
  至此,卢象升才算扫清了后方的掣肘,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当他在凤阳厉兵秣马之际,义军的攻势也并未停歇。
  
  崇祯九年正月,张献忠的主力部队攻克了和州的门户含山,随即挥师包围了和州。
  
  张献忠亲自带头攻城,西营的将士们在隆隆炮火中奋勇争先,越战越勇。
  
  大军急攻一昼夜,于当晚三更时分,用大炮轰塌城墙,成功破城而入。
  
  得手后,张献忠部势如破竹,抵达长江北岸的浦口,距离大明留都南京城已不足百里之遥。
  
  明军将领薛永年、徐元亨率部来援,却被士气正盛的义军就地歼灭。
  
  闯王高迎祥得知张献忠拿下了浦口,迅速调整战略,决定与张献忠会师,合兵直取南京!
  
  很快,高、张两大主力于和州地区顺利会师。
  
  义军连营数百里,旌旗蔽空,甲胄鲜明,拥众二十万,兵锋直指滁州。
  
  滁州是南京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
  
  南京虽然倚靠长江天险,但江防线过长,无法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历来渡江战役,都是胜多败少。
  
  所以,想要稳固江防,就必先守住江北。
  
  江北是江淮分水岭地区,进可控制淮水,退可以保住长江。
  
  守江必守淮,这里的淮,并非单只淮河,而是整个江淮之间的战略空间,也就是江北地区。
  
  江北的丘陵地区,就是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滁州,就刚好立在江北的孔道上。
  
  滁州城西郊的清流关,更是北方进出南京的必经之地。
  
  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战略,就是先攻破清流关拿下滁州,再南下从采石矶渡过长江,直扑南京城。
  
  如果不出意外,历史的转折就要在滁州上演。
  
  当年朱元璋定鼎淮西,进攻金陵,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同样是起义军,同样是防守薄弱的金陵城,同样是数十万雄师东征,高迎祥的思路几乎和朱元璋一模一样。
  
  但很可惜,他们遇到的是卢象升。
  
  卢象升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要以广袤的中原大地为主战场,湖北为分战场,川陕为终结地。
  
  他要在江淮平原,一举将义军的主力打垮,然后将其残部逼入湖广,最终在川陕地区和洪承畴会师,合力完成最后一击!
  
  而他选定的决战之地,正是江淮平原。
  
  卢象升之所以选择此地,就是看中了这里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利于官军包抄、追击义军。
  
  对此,他麾下的不少部将也提出了异议。
  
  贼人多为流寇,马多步少,来去如风,极其灵活;
  
  而我官军步多骑少,在平原上如何追得上、堵得住贼兵?
  
  这平原地带,岂不是更利于贼寇四处奔袭?
  
  但卢象升就是要示敌以弱,以身为饵,诱使高迎祥和张献忠的主力前来决战。
  
  他虽然号称七省总理,但麾下真正的可战之兵只有三万余人。
  
  只有先示敌以弱,才能让连胜之后的高、张二贼认为有机可乘,从而发起一场大决战。
  
  贼人虽然号称二十万,但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只要歼灭了其中精锐,剩下的便不足为虑。
  
  “兵者,诡道也。”
  
  卢象升对此役胸有成竹,
  
  “贼虽众,然其各部号令不一,加之久战疲敝,轻敌冒进。”
  
  “我兵虽少,但个个以一当十!”
  
  “三万对二十万,优势在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黄昏分界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傅廷修孟宁 李辰安钟离若水 陆长生叶秋白 长夜君主 天人图谱 末日乐园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李辰安钟离若水 柯南里的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