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诡三国 > 第3744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第3744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第3744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第1/2页)
  
  古往今来,所谓变法者,如果只是变下层的赋税种类名称,然后多项合并一项什么的,并不改变上层的利益分配方式,那么基本上就只会越变越失败,越变百姓的负担越重。
  
  因此所谓改革,必定是要看有没有改变上层的利益分配,有没有拿出真金白银来给基层百姓民众,否则别管多少砖家叫兽鼓吹,都不如一个屁。
  
  不管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在改革初期,目的都是好的,但是同样都具备极大的问题,就是先获得利益者不愿意让利,并且毫无反制措施。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先获得利益者,都是上层人物,或是和上层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有资源,有信息,有人脉,有手段,本应是做什么其实都能获利,但奈何剥削下层民众百姓是最便捷,最省心的方式。故而越老越懒而已。
  
  斐潜提出的改变官职制度的方案,可以简化成为『分职专司、技进地宽』,对于大汉当下来说,无疑是中上层利益分配的重大改变。
  
  大汉的官制,其实是很粗糙的。
  
  就连天子,也是经常被称之为『县官』,而不是什么『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称呼也能体现出其中的区别来。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推行官职的切分,职权的的集中和分散,构建出上层和基层的官职制度,相对来说阻力会小一些。
  
  否则真的等到了明清时期,儒家子弟掌控了天下所有的标准,学府,从科举当中勾连了座师子弟等一系列的利益相关体之后,再想要改……
  
  就像是米帝,不仅是普通仓廪之中能走火龙,连论文数据库里面都能走数据龙烧仓!
  
  烧账目都是小道了,现在连备份盘都可以丢失,不小心格式化了,真要有人追查起来,那谁谁,那个新来的不小心那什么……
  
  你想如何?
  
  你又想怎样?
  
  你能如何?
  
  你又能怎样?
  
  秦汉大一统,带来的必然是大一统集权制度的兴起,而集权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垄断。
  
  不论是天子的垄断,还是太守的,亦或是县令的,都是相似的问题。
  
  高度集权的统治,除非统治者足够英明,还要同时具备足够的勤奋度,才有可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政治开明,社会进步。但也就一段时间而已,而时间一长,因为垄断者地位超然,也就必然失去对于『技』的追求……
  
  庞统听闻斐潜所言,只觉眼前豁然开朗,一条超越千年窠臼的通衢大道在眼前铺陈开来。
  
  然而,身为顶尖谋士的敏锐与对现实深刻的洞察,让他兴奋之余,心中亦不免升起几缕更深沉的思索与隐忧。
  
  这『新釜』之火固然炽烈,其所焚毁的,又岂止是几个僵化的官位?
  
  庞统思索了片刻,压下了翻腾的心绪,拱手问道:『主公高论,振聋发聩!分职专司,技进地宽,实乃开万世太平之基!然……统尚有数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有疑虑是正常的,毕竟这玩意牵扯太大。
  
  就像是后世米帝,民众想要搞清楚个盯裆猫是非曲直,都要被各种遮遮掩掩,拖延忽悠,更何况大汉当下?
  
  斐潜欣然颔首而道:『士元但言无妨。此等大事,正需反复推敲,方能铸就磐石之基。』
  
  庞统整理思绪,缓缓说道:『分职既细,则所需专才必巨也。农学士、工学士、算计士、蒙学师、医士师……各有传承,何止百业?如此皆需授业解惑之人。如此一来,取官之道……岂不是分崩离析?主公之守山,关中之青龙,届时岂不是繁杂不堪……』
  
  斐潜哈哈大笑,『此言差矣!夫学之为道,贵在济世利民,非缙绅之禁脔,非簪缨之私器。当以闾阎之亟需为枢机,以百工之技艺为圭臬,非可恃学阀之威,立世家之规,绳天下之桎梏也。唯使术随时变,教因俗革,则技艺日新,学问日进,华夏之轮,得向前奋进。岂不盛哉?』
  
  学宫学府,根本是什么?
  
  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培养人才。
  
  所以其存活的基石,是要符合国家,符合社会的需求,进行通才或是专才的培育,而不是学宫学府里面的某个人,或是某些人想要培养什么人。
  
  比如培养一堆@@XX出来,目的又是什么?其心可诛啊!
  
  就像是俗话说的,如果说在某个表面上看起来富丽堂皇之所,发现了一只蟑螂公然而过,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在黑暗的角落已经拥挤到容不下更多的蟑螂了……
  
  官职垄断,必然带来知识的垄断。
  
  旧制之下,知识,尤其是经学与权力,或者说官职是紧密捆绑的,由儒家师承体系座师门生所垄断,成为维系『士』之特权阶层与意识形态统治的核心。
  
  一旦分工细化推动各类『实学』普及,知识来源多元化,儒家『独尊』的地位必然动摇。
  
  斐潜大笑,『若是一日百家争鸣复现,解锢民智、坏私利之桎梏!何谓危殆?实乃大幸也!』
  
  斐潜微微抬头,模样仿佛穿透了帐幕,望向无尽的苍穹,『昔者孔子设教洙泗,有教无类,门徒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学非囿于庙堂,乃播于草野!墨子之徒,足胼手胝,行义天下;农家许行,与民并耕;扁鹊行医,悬壶济世……此皆先秦之盛景!荀子云「学不可以已」,又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问之道,本应如江河奔流,生生不息!岂能筑堤设坝,令其腐为一潭死水?』
  
  说着,斐潜语气渐渐转厉,『儒家经学,修身养性,明人伦大道,固有其长。然治国平天下,岂能仅靠「半部论语」?农需知天时地利,工需通物理机巧,商需明货殖盈亏,医需晓经络病理……此皆实学,关乎国计民生!座师门生,私相授受,结党营私,此东汉党锢之祸源也!吾所求者,乃开「官学」、「民学」并举之局!官立学堂,传道授业,培育专才;民间智者,亦可设馆讲学,切磋技艺。以实绩论高下,以效用定尊卑,岂不比那空谈性理、党同伐异之「师承」强过百倍?』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吾等行事,当以「参验」为准,而非门户之见!若纲常名教之堤真因「实学」星火而崩,那必是此堤早已腐朽不堪,崩之何惜?如今破而后立,方能铸就真正不拔之基!』
  
  封建王朝之中,学宫学府因为儒教影响,导致地位超然,甚至一地学宫学府之长,竟然会比县令太守还要尊贵三分!
  
  此等学宫学府之师长,自诩清流清高,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藏污纳垢不知凡几!
  
  固然学宫学府之中,也有专心全意于知识钻研之辈,然多沦为清贫,丧失话语权,反而被蝇营狗苟者所打压,而如此物欲横流之学宫学府,培养出来的学子,又是如何?
  
  斐潜此言,也算是彻底撕开了知识权力化的面纱,将教育从儒家师承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指向了知识服务于社会生产、凭实效获取尊重的未来。这无疑是对『学而优则仕』这一单一晋升路径的致命一击。
  
  庞统听得心旌摇曳,斐潜描绘的景象,那种官民并举、百学争鸣、唯实是举的盛况,不由得让他有些憧憬起来。
  
  一座座崭新的学舍在田野、工坊、市集旁拔地而起,琅琅书声诵读的不再仅仅是『子曰诗云』,更有《田律》、《考工》、《九章》……
  
  这景象令庞统既感振奋,又有一丝莫名的惶恐。
  
  庞统稳了稳心神,抛出第二个更现实的忧虑,『主公所言,气魄恢宏,统拜服!然……此新制既行,则士子晋升之途,必将天翻地覆。山东之士,十年寒窗,所求者无非货与帝王,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若百业皆可称「士」,皆可凭专精之技获俸禄尊荣,山东之士必乱阻也!若因此山东之士离散,我等进取中原之基,岂不动摇?此乃其一。其二,若专精技艺者,其利倍于守牧一方之官,则人皆趋利,孰愿为守土牧民之「苦差」?』
  
  斐潜听得庞统此言,不由得看了庞统一眼,也是有些惊讶。庞统所言其一倒也罢了,其二的忧虑已经可以说是超出了大汉许多土著的思维范畴,有些类似于后世『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范畴了!
  
  确实如此,当『升官发财』不再是唯一且最耀眼的出路,当『工师』、『医师』、『农学士』也能获得社会尊重和丰厚回报,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将被瓦解,这势必引发社会精英流向的重塑和心理震荡。
  
  斐潜点头说道,『士元之忧,在「道」与「器」之辩,在「名」与「利」之惑也。然潜以为,此非动摇根基,实乃正本清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黄昏分界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傅廷修孟宁 李辰安钟离若水 陆长生叶秋白 长夜君主 天人图谱 末日乐园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李辰安钟离若水 柯南里的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