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正念葡萄干训练】 (第1/2页)
听了南祝仁的话,徐鹏程眨了眨眼睛。
“【正念】?”有些疑惑。
对于徐鹏程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语。貌似能够逐字了解其中的意思,又貌似不能。
总之就是有一股不明觉厉的感觉。
南祝仁点头。
“这是一种冥想训练,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比如吃饭时认真感受饭菜的味道,走路时留意脚踩地面的感觉,生气时先停下来观察身体的紧绷感,让我们像旁观者一样觉察自己的呼吸、情绪和周围环境。”
南祝仁尽量用大白话解释接下来将要运用的技法的原理和效果。
“冥想?”徐鹏程现在貌似理解了,“像是和尚打坐一样?”
南祝仁轻轻摇头:“冥想不仅仅是‘闭眼坐’或者‘平躺放松’这些。我们先进行一次练习,然后你就明白了。”
徐鹏程点了点头,升起一丝期待。
……
系统的心理学学科出现在1879年,学科成立的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但是在心理学学科建立之前,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种针对心理健康的方法。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们除了推陈出新之外,还会回顾各自社会文化乃至于宗教文化中有关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能够在现代社会运用的、成系统的独特心理干预技法。
比如哲学体系,心理学家就根据其中的知识,延伸出了在小赵老师身上运用过的【存在主义疗法】。
【正念疗法(Mindfulness-BasedTherapy)】就是心理学在这种形式的发展中的收获。
【正念】一词最初来自佛教的四念处,是佛教禅修主要的方法之一。
西方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将正念的概念和方法从佛教中提炼出来,剥离其宗教成分。
如今的【正念疗法】是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通过非评判性地觉察如身体感受、情绪、思维等的“当下”,进而来改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主要运用【正念疗法】,来帮助个体跳出负面思维的循环,增强情绪调节,改善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
落到实处,就是舒缓焦虑、抑郁、压力、失眠等情绪困扰,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心理调适,亦或者促进提升专注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觉察等自我成长。
对于如今的徐鹏程,就非常适用。
……
南祝仁道:“真正的【正念疗法】是需要数次的训练,才能够真正地进入状态。”
“不过我们今天的目的主要是改善你的进食状况,所以只进行一个入门的简化版练习。”
南祝仁说着,右手放在嘴边做出一个往里扒拉的手势。
徐鹏程似懂非懂地点头。
“你可以先喝点水等我一下,我出去拿一个我们接下来【正念治疗】需要的道具——”
说着,南祝仁走出咨询室。
两分钟不到就回来,他的身上似乎什么都没有多。
唯一的变化就是右手握着什么东西。
在徐鹏程好奇的目光中,南祝仁摊开手掌,露出了今天的“道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