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帝制结束 (第2/2页)
他们先是和联军打了一仗,展示实力,然后提出用钱买回京师的要求。
他们很清楚,以新政府的实力,硬拼是打不过联军的,被联军武装起来的小矮子战斗力很强,而且联军火力强大,用军事手段收复京师是不现实的,只能迂回。
而打这一仗,也是为了让联军知道新政府的实力,要是把他们逼得太紧,他们是会拼命的。
联军漂洋过海,和大明打了几十年,消耗极大,而新政府展现出来的态度和大明不同,只要不逼得太紧,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联军很清楚,他们现在也快到极限了,继续打下去怕是讨不到好处。
所以同意了新政府的条件。
1913年,联军和新政府在京师签订了条约。
新政府以割让大量利益为条件,让联军退兵,争取发展时间。
大明和联军打了几十年,底蕴都快打完了。
现在,实在是打不动了。
联军发动战争,就是为了从大明身上获取利益,可惜大明的那些皇帝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非要和他们死磕到底。
现在新政府上台,正好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而且态度也不强硬。
当然,联军也清楚新政府的目的,但他们同样需要时间恢复和发展。
战争只是暂时停了下来,没有结束。
他们很清楚这个东方民族的潜力和恐怖,是不会就这么看着对方恢复的。
除了战争之外的其他手段,他们也会用在新政府的身上。
1913年末,联军带着新政府给的战争赔款退兵了,他们在倭岛留下了一些驻军和人员,帮助倭岛发展。
在前面的战争中,他们发现倭岛的小矮子实在是太好用了。
这么好用的炮灰,肯定要让他们发展起来啊!
可惜的是,倭岛上的矿已经快被大明给挖空了,他们占据倭岛,得不到多少利益,相反还得投入。
不过,相比于能从新政府获得的利益,这点投入是值得的。
这一次,他们各国获得的战争赔款加起来超过了十亿银元,但因为新政府现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联军要求新政府允许联军设立租界,并以关税,盐税等抵押。
联军是想借此控制新政府的经济,阻止新政府发展。
…
联军退兵了,新政府对国内民众的解释是他们打了胜仗,联军看到新政府的实力不得不退兵。
当然,新政府也说了贡献最大的还是大明,因为大明用几十年时间消耗了联军的实力,新政府是捡了便宜,给了联军最后一击。
虽然新政府很想将所有的功劳揽到自己头上,但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民众里面又不是没有聪明人,只有这个解释听起来比较合理。
当然,最重要的是,大明连续两任皇帝战死沙场,就凭这一点,新政府就不能对大明泼脏水,反而得说好话。
不然,民众不答应,新政府也会失去民心。
毕竟自古以来,以身殉国是最高荣誉,不容诋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