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7章 国外拍卖行的弯弯绕 (第2/2页)
“当时现场竞价很激烈,一位东南亚藏家叫到68万美元,无人再应价。拍卖师落槌了,大家都以为成交了。”
“但几分钟后,拍卖行工作人员上台与拍卖师耳语几句,拍卖师突然宣布,因为未达到卖家的保留价,此件拍品流拍!当时全场哗然。”
“后来听说,那件罐子的保留价设在了80万美元。所以,我们出价时,心里要有个数,估价只是参考,真正的底线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说......”陈阳重点在黑板上敲了敲,“想要成功拍下心仪的拍品,我们一定要知道保留价!”
台下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显然这个规则对很多老专家来说很新鲜。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概念——买方佣金,也就是BUyer‘SPremiUm!”陈阳用笔重重地点了点这个单词,“这是国外拍卖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意思是,除了你的落槌价格,你还需要额外支付给拍卖行一笔费用,通常是落槌价的一个百分比。”
他在白板上写下公式:总成交价=落槌价+买方佣金。
“比如,一件拍品落槌价是100万美元,如果买方佣金率是20%,那么你需要支付的总金额就是100万+(100万*20%)=120万美元!”陈阳强调。
“这个比例各拍卖行不同,有时对高价位拍品还会采用阶梯费率。所以,我们在制定预算、计算心理价位时,一定要把这部分硬性成本算进去!否则,可能你以为100万美金能拿下的东西,实际需要准备120万,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资金规划。”
宋青云听到这里,脸色更加凝重,在本子上认真计算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在国内不太常见的重要规则。进入竞价策略与实战技巧环节,陈阳讲得更加生动。
“到了拍卖现场,不仅是财力的比拼,也是心理和策略的较量。”陈阳目光扫过众人,“首先,观察肢体语言。真正的志在必得者,往往比较沉稳,举牌果断,眼神专注;而有些犹豫的,或者可能是‘托儿’的,会左顾右盼,举牌迟疑,或者频繁跟身边人交流。”
“其次,控制竞价节奏。”
“不要被拍卖师带节奏。他喊价快,你可以适当放慢举牌速度,打乱潜在竞争对手的预期。有时候,在关键时刻突然沉默几秒钟,会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怀疑你是否放弃了,或者你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说着,陈阳放下手中的粉笔,双手伏在桌面上,“我记得1994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一件唐三彩马。”、
“当时有两位电话委托的买家在竞争。A买家每次加价都很迅速,显得志在必得。”
“B买家则在前半段跟得很紧,但当价格超过一个关键节点后,B买家突然沉默了。拍卖师连续询问,A买家以为胜券在握。”
“就在拍卖师准备第二次提醒时,B买家通过电话委托,直接跳叫了一个更高的价格。这一下打乱了A的节奏,A犹豫了,最终B以低于其心理预期的价格成功竞得。这就是利用节奏变化带来的心理优势。”
几位年轻研究员听得入神,仿佛身临其境。
“再者,要警惕拍卖行的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儿,在国外拍卖行,有托是很正常的,他们通常都同时托好几件拍品。”陈阳语气严肃起来,“虽然大拍卖行相对规范,但并非完全没有。”
“这些托可能是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电话委托,他们的目的是把价格抬到卖家的保留价以上,或者尽可能抬高成交价。识别他们需要经验:比如,他们往往在竞价初期参与,抬到一定价格后就消失;或者他们的举牌缺乏真正的‘渴望’,显得机械。”
“最后,大家还需要了解两种特殊规则。”陈阳在白板上写下私下协议和保证金竞投。
“私下协议是指拍卖结束后,如果流拍,买家可以直接与拍卖行联系,私下与卖家协商购买。”
“有时候价格可能比流拍价还低,但这需要机缘和谈判技巧。”陈阳敲了敲黑板,随后微微摇摇头,“虽然这种办法老外很多拍卖者在用,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华夏人去,恐怕未必能以低价拿下。”
“保证金竞投,也叫书面委托竞投,如果你无法到场,可以提前填写书面申请,写明你的最高出价,拍卖行会代表你在这个限额内出价。这适合那些确定想要,但又去不了现场的人。”
“但要注意,这里有一个重点。”陈阳一脸严肃的在黑板上写下,“如果现场有人跟你出价一样,通常是现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