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这一次,轮到我们点名 (第1/2页)
清晨六点十二分,最高人民检察院外的空气凛冽如刀。
宋昭站在台阶投下的深重阴影里,像一尊即将开裂的雕像。
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从父亲保险箱中取出的铜片,粗糙的边缘仿佛还在传递着十五年前的冰冷与绝望,掌心深处,因强行共情而诱发的灼痛感仍未完全消退。
脚步声由远及近,林晚走到他身边,没有多余的问候,只是递上一份装订整齐的文件。
封面上,《“回声计划”物证链技术说明》的字样在晨曦中显得格外清晰,下方印着一串复杂的区块链存证编号,以及一个与全国司法系统精准同步的时间戳。
“D3舱内的残留数据、那盘被消磁又复原的磁带录音、周正声的亲笔手记、还有那份被伪造的尸检报告与真实脑组织的切片比对——所有证据链,已经在今天凌晨四点全部完成交叉固化。”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字字千钧,“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说这是‘推测’。”
宋昭接过文件夹,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点了点头,动作缓慢而郑重,然后将那枚承载着一切起点的铜片,小心地夹入文件夹的内页。
“不是推测,”他低声回应,与其说是在回答林晚,不如说是在告慰那些沉睡了十五年的亡魂,“是物证自己,走完了最后一段路。”
上午九点整,特别调查庭内座无虚席,空气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随着法槌落下,庭审正式开始。
主屏幕上,由唐雨柔主导修复的火灾当晚监控录象开始播放,每一帧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所有人的心上。
画面并非公众认知中混乱的火场求生,而是冰冷的、有预谋的清除。
七名壬戌应急小组的组员,并非被大火困于指挥室,而是在浓烟弥漫之前,就被一群身份不明的黑衣人强行拖拽出去,消失在监控的死角。
画面切换,地点是殡仪馆的样本操作间。
周正声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镜头里,他戴着手套,亲自将一份脑组织样本的标签撕下,换上了另一张早已准备好的标签。
他的动作熟练而冷静,仿佛在处理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物证。
紧接着,是沈巍在魏氏基金会地下实验室的影像。
他背对镜头,在一份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文件头部的标题——“项目回声”启动令——被镜头精准捕捉。
当最后的画面定格时,整个法庭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那是从陈砚亭藏在低温舱内的微型记录仪里提取出的片段,光线昏暗,镜头因为主人的颤抖而剧烈晃动,但那刻在金属内壁上的字迹却异常清晰——“救我,周在说谎”。
法官庄严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宣布传唤关键证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宋昭身上。
然而,程野起身,却没有走向证人席。
他一步步走到公诉方台前,将一叠高精度扫描的物证照片,一张张摆开。
第一张,是十五年前他父亲办公室门锁上的微观刮痕,与那枚U盘外壳上因极寒产生的冷斑,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完美重叠的形态图。
第二张,是南枝拳手护腕里那枚铜片的凹槽,与一个被伪装成装饰铆钉的微型芯片,严丝合缝的嵌合验证。
第三张,是D7仓制冷设备启动时的独特声波,与那盘关键磁带背景噪音里一段几乎无法被察觉的异响,两者在频谱分析图上呈现出惊人的一致。
“我不是来作证的,”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法庭的每一个角落,“我是来展示,这些沉寂了十五年的证据,如何自己开口说话。”
中午十一点四十分,法院外的媒体区早已被各路记者围得水泄不通。
林晚站在人群外围,平静地按下了手机上的一个预设程序。
几乎在同一瞬间,《关于“壬戌事件”真相调查的白皮书》更新版,如同病毒般自动推送至全国各级法院、检察院的内部网络,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平台的服务器后台。
与此同时,唐雨柔以个人名义,通过国际病理学联合会官网,发布了一篇名为《关于系统性伪造死亡的法医病理学识别标准》的学术论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