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影响再次扩大,收益惊人 (第1/2页)
燕京,信和集团总部大楼顶层办公室。
何长青坐在宽大的真皮老板椅上,目光阴沉地从办公桌上摊开的一迭报纸上扫过。
仅仅只是粗略一瞥,就能看到最上面几份赫然是《阳光日报》、《经济日报》、《燕京商报》以及《参考消息》。
这些重量级媒体,无一例外,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罐头换飞机”这一商业奇迹。
他抬起头,冷冷地看向垂手站在对面的秘书:“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媒体跟进了?”
秘书小心翼翼地回答:“何总,国内的主流纸媒,几乎都进行了转载或深度报道。电视台方面,燕京电视台今晚的财经栏目都会做专题报道。另外……”
秘书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一些:“国外的几家主要通讯社,如路透社也都发布了相关简讯,标题是‘中国私人企业完成创纪录易货贸易,成功引进苏制客机’。”
听完秘书的报告,何长青的脸色更加阴沉,仿佛能滴出水来。
他随手拿起一份《经济日报》,看着上面那一行行充满了惊叹与赞誉的文字。
“罐头换飞机”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波及的广度,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料。
这已经不只是一桩成功的商业案例,它几乎成了一种象征,一个标志性事件。
而更让他感到棘手的是,他通过特殊渠道获悉,秦远在机场随口透露的关于“火箭发动机”的可能,竟然引起了相关层面的极大重视。
上面有人认为,这或许是打破西方技术封锁、从正处于动荡中的苏联获取先进军事和航天技术的一个关键性窗口。
引进库兹涅佐夫设计局的火箭发动机可能会产生“破窗效应”,未来极有可能从苏联获取到更多的技术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那边风雨飘摇,国内这边却因此蠢蠢欲动,摩拳擦掌。
这让他根本不敢在这个时候对秦远有任何轻举妄动。
因为一旦动手,且不说成功率如何,后果绝对是他无法承受的,最终只会为他人做嫁衣。
“必须沉住气……”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烦躁,又看向秘书,“最近,远东贸易那边,还有什么别的动向吗?那个秦远,回京后做了什么?”
“什么都没做,那位秦先生回京之后非常低调,几乎不像是一个刚刚完成了惊天贸易的大老板。”
秘书立刻回答,“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金祥大厦的办公室里,或者回家,深居简出。除了……除了他带回来的那个苏联女人有些引人注目外,其他方面没什么异常。”
“哦,对了,”秘书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您让我盯着的西南开发集团的李楚泽李总,还有山河建工的赵山河赵总,前两天都突然离开了燕京,去了满洲里。”
“满洲里?”何长青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警觉地问道:“他们去那里做什么?”
“具体目的还不清楚,但我们的分析是,很可能与苏联过来的货物有关。”秘书谨慎地回答。
“货物……”何长青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苏联来的货……能让李楚泽和赵山河这两个分量不轻的人物亲自跑一趟的,绝不会是小打小闹。
他顿时觉得,这个秦远实在是太聪明,也太懂得借势了。
他不是那种单打独斗、眼高于顶的孤狼式天才。
而是非常善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稀缺资源,去整合、调动像李楚泽、赵山河这样拥有不同资源的人,共同达成一个更大的目标。
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利。
而他自己则稳坐中枢,成为最大的赢家和枢纽。
“罐头换飞机”就是一次极其经典的演示。
如今,他又把李楚泽和赵山河引到了满洲里……那里是陆路口岸,来的只能是更大宗、更高端的货物。
“秦远……你到底想干什么?”他喃喃自语,目光阴沉,“就这么急不可耐的冲击排名,想要通关吗?”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话,也太低估了通关的难度了!”
……
而此时,何长青口中念叨的秦远,正位于西城区新落成的金祥大厦内。
远东贸易的业务越做越大,一个体面的总部办公室是必要的门面。
老张头拍板,租下了这栋新建写字楼的一整层。
秦远此刻就在自己的总经理办公室里,盯着眼前过去三个月的所有账目。
当然分析财务报表这件事自然是要交给更专业的人。
伊莲娜正坐在一旁的会客沙发上,面前摊开着厚厚的财务报表和单据,她秀眉微蹙,指尖快速划过一行行数据,偶尔拿起旁边的计算器敲打几下,神情专注而干练。
没过多久,她抬起头,碧蓝的眼眸中带着一丝惊叹:“秦,你这家贸易公司的利润率……高得惊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