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朕都先一步料到了,你们还让他死了?! (第1/2页)
其实乾隆在历史上确实还是展现出几分能耐的。
当他意识到明瑞极有可能被围困时,立刻下达了四道紧急调度。
第一,命额尔登额立即舍弃老官屯,立刻南下接应明瑞大军,如有迟疑,定严惩不贷。
第二,命海兰察带三百精兵务必找到明瑞,若寻得,则立即护送其返程。
第三,派明瑞的胞弟奎林,带着御赐香囊前往,劝说明瑞撤军,以防万一海兰察无力劝动,耽误战机。
第四,命阿里衮即刻启程,接替额尔登额掌军大权,以防其再度推诿拖延,坏了大局。
布置完这一切后,乾隆才略微放下心来。
在他看来,这四道命令只要能落实一条,明瑞就能保全性命。
纵然有所折损,但只要明瑞活着,就还有翻盘的希望。
毕竟乾隆对明瑞的信任与器重,远非常人可比。
可结果呢?
清军一败涂地,明瑞战死,全军损失七千余人。
这并非乾隆预判失误,而是额尔登额压根没去救援。
接到圣旨后,他直接掉头,一待就是整整一个月,眼睁睁看着明瑞被困死战。
这期间,海兰察催过他,总督鄂宁更是连催十四次,可额尔登额铁了心按兵不动。
等阿里衮和奎林抵达时,明瑞早已殒命。
乾隆的四道密令,最终无一兑现。
阿里衮只得将额尔登额押解赴帝都,随同的,还有将幸存官员分开审问后整理的调查报告。
乾隆看罢,怕是心中都在发麻。
朕都先一步料到了,你们还让他死了?
事实上,明瑞本不必死。
按常规行军,两日之内即可归境。
然而明瑞心知绿营兵战力孱弱,若让其断后,极可能导致全军溃散。
于是他毅然带五百八旗兵亲自断后,短短一日之内,硬是五度冲杀,死死挡住数万敌人,为主力赢得逃命时间。
最终清军九千余人突围而出,而主帅明瑞,却血洒宛顶。
这场战役,足见乾隆的军事眼光。
而对比之下,汉武帝刘彻在这一方面的作为,就显得稀薄许多。
多数时候,他不过是定下目标,至于战局如何,全然交给将帅自行发挥。
他在鼓舞士气上不吝赏赐,也重用宗室,但真正置身战争细节,几乎从未显露过。
史书所载的大捷,如漠北之战,几乎全是卫青、霍去病的临场决断。
甚至还闹出李陵一案。
刘彻的胡乱干预,使李陵率五千步卒硬扛匈奴八万铁骑。
李陵拼死一搏,硬打出近一比十的战损,却因孤立无援,最终被迫投降。
汉武帝不但未救,反而怒而夷灭李陵满门。
但这种昏招,并非刘彻独有。
乾隆当年也曾派兆惠以数千兵力强攻二万守敌之城,可见帝王决策中,失误并不罕见。
……
贞观时期!
论用兵,李世民自是不服任何人。
毕竟这盛世江山,就是他亲手打下来的。
“乾隆能做到赏罚分明,实属不易。”
“虽未亲临沙场,却能洞察前线局势,此等眼力,确实难得。”
李世民边点评,边笑意满面。
他对打仗,从未怯场。
“清朝的制度,倒也值得借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