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元方这事你怎么看? (第2/2页)
她知道自己的状态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更关系到腹中孩儿的安全,必须安稳。
花厅暖房外,廊下。
夏侯兰一身戎装,腰悬长刀,按柄而立。
他面容冷峻,眼神锐利,警惕地扫视着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自从邹婉怀孕后,他就卸任了所有事务亲自负责将军府内院的安全。
如今府内护卫增加了一倍,都是从军中挑选的精锐之士,所有进出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经过严格得盘查。
饮食更是重中之重,所有食材来源必须清晰可查,烹饪过程专人监督,成品必先由医官和他自己亲自尝过,确认无误后方能呈送。
一名医官提着药箱,在两名护卫的陪同下,例行来给邹婉请脉。
夏侯兰亲自验看过他的腰牌,又用审视的目光将他从头到脚打量一遍,才微微侧身放行。
医官早已习惯这阵仗,低头匆匆而入。
“将军,是不是…太紧张了些?”副将低声问道。
“晋阳城内,还算安稳。”
夏侯兰目光依旧冷历:“主公远在边塞,夫人身怀六甲,此乃我并州根基所系!容不得半点闪失!
安稳?树欲静而风不止!现下朝中对主公的攻讦之敌不少,洛阳那些人的手,未必伸不到晋阳!
传令下去,夜哨再加两班!府内所有水源,每日三次验毒!凡有可疑人等接近府邸三十步之内的,先拿下再说!”
“诺!”
副将心中一凛,肃然领命。
太原郡守府。
荀彧端坐案后,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公文。
他依旧是一身青色儒衫。
案头摆放着几份重要的文书,一份是来自五原,关于云中的最新动态以及要求继续调拨部分粮秣的命令。
一份是韩暨关于匠造营新式连弩进度及蒸汽机在矿山河流抽水应用试验成功的简报。
而最多的是来自昭余泽及并州各郡县关于春耕进度,流民安置,新垦田亩数字的汇总。
他放下笔,揉了揉眉心。
邹婉有孕,张显远在边关,整个并州的民政重担几乎全压在他一人肩上。
春耕是重中之重,关系到数十万流民能否真正扎根,关系到并州未来的粮仓是否稳固。
他必须确保每一粒粮种都播下去,每一头耕牛都得到合理使用,每一条沟渠都畅通无阻。
他走到窗前,推开雕花木窗。
温暖的春风带着些许水汽和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远处,晋阳匠造营的方向,隐约传来蒸汽锤低沉的轰鸣。
城中街道上,人流如织,商贩的叫卖声,孩童的嬉闹声,车马的辚辚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繁荣安定的景象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在田间的辛勤劳作,是工匠们在炉火旁的挥汗如雨。
“根基浅入土,春华待秋实…”
荀彧低声自语,目光投向北方,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看到了五原城头猎猎的旌旗和阴山脚下沸腾的战场。
“主公,文若定不负所托,守好这并州根基,待云中捷报传来,便是这昭余泽畔,稻浪翻滚,仓廪充盈之时!”
他转身又回到案前,重新提起笔,开始在一份又一份的公文上,写下清晰而有力的批复。
窗外的阳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沉稳而坚定。
晋阳城的王佐之才,在看似平静的日常中,却始终紧绷着,为前线的一切,提供着最稳固的支撑和最充沛的力量。
打仗,从来都不是单一无脑压上,其背后需要付出的,是海量的物资与后勤。
——
很快就是一天。
凌晨寅时三刻也就是四点多钟,天幕仍是浓稠的墨蓝,启明星孤悬。
晋阳城尚在沉睡,只有打更人的梆子声在寂静的街巷间孤独回荡。
然而,太原郡守府门前,却已汇聚起了一片人影。
灯笼昏黄的光晕下,人影幢幢。
郡府各曹,户,仓,工,法,田(典农),集(市场),医曹的掾史,令史,书佐,差役等大小吏员,准时出现在各自的位置上。
他们大多穿着的都是青色褂,头戴同色幞头,脸上带着尚未褪尽的睡意,却无人交头接耳,只是默默整理着衣冠,检查着随身携带的算筹,简牍,笔墨等物事。
空气清冷,呵气成霜,唯有脚步轻移和整理物品的窸窣声。
这便是太原郡守府雷打不动的寅正点卯。
“点卯!”
随着一声洪亮的唱喏,沉重包铁的郡府大门在绞盘的咯吱声中缓缓开启。
两名按刀肃立的郡兵分立两侧,目光如炬。
门内,陈纪手持名册,立于阶上,神情肃穆。
他的身后,站着数名捧着厚厚文牍的吏员。
人群鱼贯而入,在宽阔的前院广场上按所属曹司列队站定。
无人喧哗,队列迅速成形,虽非军阵般整齐划一,却也秩序井然。
“户曹掾史,王向!”
“到!”
“仓曹令史,李缺!”
“到!”
“工曹书佐,邹迁!”
“到!”
“法曹掾史,赵石!”
“到!”
陈纪的声音平稳清晰,挨个点名。
被点到名的吏员高声应答,上前一步。
考功的吏员则飞快地在名册上勾画,同时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应卯者的仪容,精神面貌。
迟到,衣冠不整,精神萎靡者,不仅会被当众训斥,更会在考功簿上记下一笔,直接影响月俸乃至年终考绩。
点卯完毕,无人缺席迟到。
陈纪合上名册,目光扫过全场。
“荀长史有令,春播乃国本,一刻不可耽误!各曹今日职司,务求干练高效!
户曹,今日需核完昭余泽最后三屯的田亩清册,午时前呈报!
仓曹,虑虒县借调的五千石豆种已至南仓,即刻点验入库,登记造册,不得有误!
工曹,匠造营新拨往五原的曲辕犁二百具,耧车五十架,巳时前必须装车完毕,由郡府派兵押运启程!
田曹,昭余泽东区新开引水渠三处,今日务必完成验收,绘图呈报!
集曹,严查城内粮商有无囤积居奇,哄抬粮价!
医曹,增派医工往各徙民点,预防春瘟!
法曹,昨日受理的案件纠纷,今日必须查明初审!都听明白了?”
“明白!”
众吏齐声应诺,声音在黎明前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散!”陈纪大手一挥。
队列瞬间有序而迅疾地散开。
吏员们脚步匆匆,奔向各自所属的衙署,库房,工坊或城外屯所。
整个郡守府在熹微的晨光中,开始了运转。
点卯,不仅是对出勤的约束,更是对吏员精神状态的鞭策。
不仅是他们,即便身为前将军府右长史,晋阳郡守的荀彧,此时也早早的起了开始了每日的办公。
郡守府正堂东侧,是荀彧处理机要的签押房。
室内陈设极为简朴,一桌,一椅,一书架,一待客方榻而已。
桌上文牍堆积如山,分门别类,摆放有序。
他早已端坐案后多时。
摊开的是一份又一份紧要的公文。
荀彧看得极快,眼神专注,修长的手指不时在关键数据上轻轻点过。
他提笔蘸墨,在一份关于请求增拨五原郡优质铁料的公文上批下。
【着仓曹核实府库铁料储备,若富足,按工曹所请七成拨付,余三成,待其提交上月蒸汽锤冷凝管数次爆裂事故详析报告后再议。
若府库紧缺,批三成,余七成后续批复。】
批语简洁,清晰明了,既满足了生产急需,又对质量事故追责留有余地。
一份一份的公文批改,他就宛如当初的韩暨那样,得不到丝毫的闲暇。
桌案上的公文降下去一层,很快又填补上来几层。
就这么一直忙到了晌午。
陈纪敲门而入,拱手道:“长史。”
“元方何事?”荀彧抬眼看了一眼陈纪,笔却没有丝毫要停的迹象。
陈纪近前几步,脸上带着些许怀疑又有些不敢置信的表情说道。
“上党方向的驿站来信,说是有一批太学学子来了并州,想要投效晋乡候。”
“哈啊?”
这时,就连素来沉稳的荀彧都不免吃惊了起来。
“太学学子?!”
“来并州投效?!”
他起身踱步来回,好一会后才扭头看向陈纪问道。
“元方,这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