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后金改元 (第1/2页)
正当崇祯还沉浸在大胜农民军的喜悦中时,远在辽东的后金大汗皇太极也得知了大明境内的消息。
盛京,崇政殿。
殿外寒风凛冽,殿内炉火融融。
皇太极斜倚在铺着虎皮的宽大躺椅上,半眯着眼睛,听跪在殿中的侍卫逐条禀报关内消息。
“……天聪九年,大明中都凤阳被毁,朱家皇陵遭到高贼、献贼等几营流寇焚毁……”
皇太极闻言,只是微微动了动眼皮,嘴角扯出一丝冷笑,不咸不淡地评论道:
“嗯,他老朱家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他语气平淡,兴致缺缺,在皇太极看来,一座皇陵被毁而已,又不是什么明军遭受重创的好消息。
如果关内明军被流寇重创,他立马就能提兵入关。
皇太极所顾虑的,无非就怕入境太深,从而被明军关门打狗。
侍卫捧着信件,继续禀报:
“……七省总理卢象升、总兵祖宽,总督朱大典等人,于滁州城外大破流贼,斩敌无算。”
听了这消息,皇太极才半睁开眼睛,略显诧异:
“哦?”
“竟然连祖家的辽东兵都被调了过去?”
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
“朱家小儿看来是被气得不轻,发狠了。”
皇太极咂摸着下巴,似乎在品味这个名字,
“七省总理……卢象升,看来大明还是有些能人的。”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欣赏,但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警惕和评估。
“大汗,另外根据京畿一带细作传来的消息,有一伙西北的叛军已经打下了四川,并称王立制,号汉王。”
侍卫紧接着补充道。
皇太极本来对这些关内的纷乱消息都兴致缺缺,在他看来,明朝内部的流寇不过是疥癣之疾,迟早会被扑灭,又或是成为他下次入关劫掠时可利用的棋子。
然而,当听到在遥远的西南一隅,竟然有人称王立制的消息,他像是被针扎了一下,猛地从椅子上挺直了身子,脸上的慵懒瞬间被惊疑取代。
“称王?在四川?”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
“这汉王是何许人也?竟然能在西南一隅,占据一省之地?”
“据我所知,明廷的三边总督洪承畴,一直在追着这帮流寇不放,他们是怎么挡住明军的围剿,占据四川的?”
面对皇太极的疑问,殿内的侍卫也有些无奈:
“大汗,咱们最多也就去过宣府大同一带,对于西北的消息还不太灵通。”
“就连这消息,都是从江南一带传到京畿的。”
“这个汉王听说当初只是个明军小旗,他在天聪三年我军入关时,趁机于勤王军中发动了兵变,之后就一直活动于山、陕一带。”
“听说他还在宁夏宰了明廷的庆王,后来又宰了四川的蜀王……”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面,在皇太极心中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此刻的后金,虽然在他的带领下日益强盛,却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通过多次入塞劫掠,后金获得了大量人口、财物。
而且还打服了朝鲜、击溃了林丹汗,统一诸部蒙古。
但关宁锦防线依旧稳固如山,山海关更是遥不可及,难以正面突破。
眼下辽东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摆在皇太极眼前的局面,也称不上十分乐观。
皇太极此刻正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再次尝试叩关,还是继续巩固内部,消化所得。
四川的突然易主,可以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四川可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富庶地带,比后金这片鸟不拉屎的辽东好上太多了。
如果西南地区被一个新兴势力牢牢掌控,无疑将极大地改变天下的格局。
在皇太极看来,只要拿下四川,云贵的丢失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将是一个远比流寇更加难缠的割据政权。
“从哪儿冒出来这么一个人,竟然不声不响的把给四川占了?”
一股莫名的急躁感攫住了皇太极的内心。
他感觉天下局势,似乎正在向某个不可预知的方向加速滑去,他必须立刻做出应对。
于是皇太极立刻朝眼前的侍卫吩咐道:
“快,请范先生过来!”
而被皇太极尊称为“范先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心腹谋士,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名门之后,他的祖上大有来头。
那位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文正公,就是其先祖。
很快,一位年约四十,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匆匆赶到了崇政殿。
“奴才范文程,叩见大汗。”
他躬身行礼,姿态恭谨。
皇太极见范文程前来,立刻起身,亲自上前扶住他的手臂,显得十分热络:
“范先生不必多礼!”
“你来得正好,关内传来一消息,本汗觉得事关重大,心中疑虑难决,特意请你来帮我拿拿主意。”
说着,皇太极拉着他走到一旁的暖炕坐下,并递上了那封记录着四川情报的书信。
范文程先是连称“不敢”,随后才双手接过书信,仔细地阅读起来。
起初,他的面色尚还平静,但越看越是凝重。
当范文程看到“雄踞四川、称王立制”等处时,先是大惊,随后又像想到了什么,脸上涌现出狂喜之色,甚至连双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范文程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机会,向朱明王朝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而他所效忠的皇太极,无疑是其中最佳的人选。
范文程和朱家是有仇的。
他范家祖籍本是江苏,靖康之变后,范仲淹之孙范正国南迁到了江西临川,而后迁至乐平。
范家这一支子孙似乎与老朱家犯冲,屡次受到大明的打击。
洪武年间,范文程的七世祖范越,在云梦县县丞任上犯法,从而被流放到了辽东沈阳卫,从此范家这一支就世居沈阳了。
虽然被流放,但好在范家是名门之后,又出了不少官员。
范文程的曾祖范鏓就是其中佼佼者,曾经在朝廷中任职工部主事。
但好死不死,范鏓遇到了老道士嘉靖。
在文官群体与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时,范鏓被嘉靖廷杖下狱。
而嘉靖二十七年,内阁首辅夏言被杀,严嵩接任。
在帮严嵩重组内阁班子之时,嘉靖再次想起了范鏓,想任命他当兵部尚书。
但范鏓厌恶严嵩,更不想为昏庸的嘉靖帝所用,所以他以自己年老,不会顺从迎合而辞之不受。
嘉靖大怒,干脆直接削了范鏓的官籍。
(帝才鏓甚,会兵部尚书赵廷瑞罢,命鏓代入,鏓以老辞,且言通便,乏将顺之宜,帝怒,责鏓不恭,削其籍。)
至此,范家逐渐从名门衰落下去,变成了寒门。
而范文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生的。
更惨的是,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攻占辽东,范文程所在的抚顺成了敌占区。
后金部队在当地大肆劫掠,并将所得人畜三十万分别赏赐给了有功官兵。
努尔哈赤将降民编为一千户,赏赐给八旗贵族为奴。
而范文程恰好就在这波被掳的降民之中,他被编入了镶红旗下,沦为了包衣奴才。
这一年,范文程二十一岁。
此后十余年,他在努尔哈赤的屠刀威胁下战战兢兢,受尽了歧视与凌辱。
不是每个人都是辛弃疾。
在绝望和苦难中,范文程将这一切的根源都归结到了大明的无能和无道上。
要不是朱元璋将他祖先发配,他范文程就不会生在辽东。
要不是朱厚熜削了他范家的官籍,他范文程也不会沦为平民,落入外族之手。
京城里姓朱的皇帝小儿,才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