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崩国 (第2/2页)
当儒学没了士大夫,没了士人,多年没落后,儒家也就亡了。
老师所想象的,儒家最终会战胜上君,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生了,传承四百多年的学问,多年之后,只是偶尔会有后人凭吊而已。
吾丘寿王面露悲哀。
“子赣,我们败了吗?”
“老师,我们败了。”
“不,我们没有败。”
董仲舒挣扎着起身,“如果陛下回归朝政,如果上君早逝,如果大汉灭……”
吾丘寿王头皮都要炸开了,低吼提醒道:“老师,慎言!”
一个制度,是有很长的惯性的,新制会逐渐改变人的身心,但这需要时间。
华夏向来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亡政息”的说法,如果陛下能在天家父子之争占据优势,回归忠诚的长安,重新执掌皇权,自然能改变官员选拔新制,让儒家在入仕上再次占据优势地位。
但是,怎么可能反败为胜呢?
从未央宫到长乐宫,从内朝到外廷,从大将军幕府、卫将军幕府到南北军,从丞相府、兰台到地方郡县,全都是上君的人,陛下凭什么能翻盘?
人亡政息,不如把话说的明白些,上君早逝,不论陛下归政或是新君即位,儒家仍然可以用维护皇权统治的学问去蛊惑御座上的人,但上君的身体并不弱啊。
虽说现今朝局,军政权力高度集中在上君手中,但上君不是事必躬亲的人,只对关键事物决断,大多数政务,是托于丞相府、兰台、九卿衙署,上君所做的,是设置了独立的绣衣直指御史监察,两朝朝臣以政务当政绩,绣衣直指御史拿公卿、列侯、宗室大臣当政绩。
而且,绣衣直指御史可以世袭,施行的是“斩泽”制度,如果一人死了,其子便能降一级继承父亲的御史名额和职位。
这比诸侯王、列侯爵位都稳当。
如果没有巨大利益,谁会放着金饭碗不要去背叛自己呢?
听说上君常常练武,不是为了上阵杀敌,只为了身体康健、福寿绵长,想上君早逝,除非意外和外力。
至于最后的“崩国”,那是掀桌子的手段,结束一氏一族的统治,趁着天下大乱,儒家趁势而起,就和秦崩一样。
可是,大秦有始皇帝横征暴敛、有六国贵族搅局,但大汉没……之前陛下执政时确实有了亡国之兆,但到上君执政,这些都在发生逆转,百姓逐渐安定、安居下来。
南阳郡盗情渐息,可不止是靠两个大盗白政、梅免和都尉王温舒的酷吏手段,更多的是朝廷政令放开土地禁令的功劳。
吾丘寿王亲眼目睹匪盗携妻儿下山,在官府安排下,编户为民开荒。
一派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样的国,怎么亡?
文治、武功超越父、祖,直追曾祖、高祖而去的上君,始终是儒家翻越不过去的大山。
“没有不亡的国,更没有不死的君,三件事,我们都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