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认知整合】 (第2/2页)
在心理干预中,“坏反应”要好过“没反应”。
而张子豪现在的反应,对南祝仁来说未必是“坏”的。
要知道,不久前的王蕊事件,某种意义上也是违反所谓的逻辑的。在现实中,不要说像前段时间发生的王蕊事件,比它们更加夸张的都有。
而张子豪此刻的言语攻击,不久后也都化作回旋镖,变成他自身认知矫正、思维成长的动力。
同时,南祝仁更感兴趣的是另外一个点——张子豪此刻的攻击性,真的只针对视频、同学、老师吗?
有没有可能,潜意识中他其实知道,他自己也在攻击的范畴之内?
……
在张子豪说完之后,另外两个类似他的学生也都亦步亦趋地表达了想法。
“我的想法和子豪差不多,也是觉得这个实验很离谱。”
“我也是。没什么其他的感受或者情绪,也不好打分,总之就是觉得很难以置信。”
南祝仁点头,不管分享的感受是怎么样的,都惯例对每个学生表达了鼓励。
“好,刚刚同学们针对这个视频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知道大家现在也很好奇这个视频中的实验到底都讲了什么。”
南祝仁环顾一圈。
不出所料的,所有人再次露出好奇的表情。
团体辅导的每一个环节顺序都是有讲究的。
南祝仁特地在播放完视频之后,让每个人先分享各自的感受。
再然后才是解释、讲解这个视频。
这就和高中生拿着答案刷卷子一样。老师总会嘱咐学生“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再对答案。”
常有学生直接抄答案,然后再把答案背一遍,总觉得这会有同样的效果。但事实上等临到考场了,哪怕见到一模一样的原题学生说不准也只能麻爪。
反倒是自己真正做过、错了、根据答案修改之后,哪怕遇到同类型的变式,也能够较好地解答。
这涉及到一个【加工深度】的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暂时不展开细说。
总之,南祝仁在看完视频之后,先让学生们自行感受、分享、再解释视频,就是一个类似的先做题、错了、再对答案的过程。
甚至这个过程比所谓的“对答案”要更好,因为对答案只会加深对“错题”的理解——而“感受”是不分对错的!
所以当南祝仁拿出“答案”之后,每个学生不管在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都会产生“原来是这样,我刚刚的感受居然符合了这种心理学的科学依据”的想法,进而加深感悟,获得成长。
而当他们在这个实验的学习中获得成长之后。
便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认知整合】。
将他们在这个故事中学习到的东西,整合到他们自身的经历中。
这也是南祝仁精挑细选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作为团辅材料的原因,这个实验中发生的事情虽然和王蕊事件有些微的不同,但实验中的每个NPC基本上都能够在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中找到对应。
学生们看似是在学习视频、学习实验;实际上是在跟着南祝仁解剖自己,成长自身。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的标志性研究,其核心在于揭示人性在特定情境下的脆弱性。后续的研究者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研究出了很多后来《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效应名词。”
“刚刚的同学们问的很多问题,也可以用这些效应来解释。”
南祝仁看着学生们。
“首先,是【情境力量理论】。实验表明——环境与角色对人的行为塑造力远超个人特质。即使志愿者是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旦被赋予狱警或‘囚犯’的角色,其行为会迅速异化:狱警滥用权力,囚犯被动服从。”
“这个理论印证了一点——人性并非由个人的内在特质主导。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
小赵老师是反应最快的——因为她一开始就知道这次团辅的目的。
她陷入沉思,开始把南祝仁此刻说的东西在之前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对应。
“其次,是【去个性化】和【身份吞噬】。”
“【去个性化】,通过匿名化、角色标签化,进而使得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削弱,行为更易受群体规范支配。”
“【身份吞噬】是【去个性化】实施后的较为严重的后果,志愿者的【身份吞噬】意味着他们的自我认知被彻底摧毁,在实验中他们内化了‘有罪’的标签,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是囚犯。”
“这不仅仅是实验的作用……甚至于。”
南祝仁意味深长:“当那位监狱神父出现的时候,他虽然表示愿意给志愿者们请律师——但这恰恰是对待囚犯的方式不是吗?他的行为反而让志愿者们对自己囚犯的身份更加深信不疑。”
小赵老师一愣,当把这一段和现实中的某个关隘对上之后,突然开始冒冷汗。
“还有【系统共谋】:包括津巴多教授在内旁观者的沉默助长了恶行蔓延。在这个实验中,津巴多教授自己也迷失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监狱长’的身份之中,直到被其他的教授提醒才恍然大悟地叫停实验。”
“其他的,还有【群体极化】、【从众效应】、【路西法效应】等等……”
学生们听得连连点头,眼睛发光。
还是那句话,心理学里面这种“剖析人性”的部分,拿来唬外行人是真的一唬一个准。
“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甚至我们今天的团体辅导都用到了它。”
“它有很多好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学科想要发展,那这种实验,貌似是‘必须’的。但——”
南祝仁话锋一转:“这个实验,也是心理学实验中最臭名昭著的实验之一,和约翰·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几乎齐名。”
“这个实验还推动了两样东西的发展——心理学的【伦理审查】和【研究规范】!”
这几章的连贯性比较强,都二合一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