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郑板桥真迹? (第2/2页)
名家的也不少:恽寿平(清初六大家(含清四王)之一,明末清初著名花鸟画家)的《富贵满堂》(牡丹)、翁同龢的《三秋桂子》、赵之谦(清末书法家,与吴昌硕、任伯年齐名)的魏体八言联、黄易(清中时期著名画家,篆刻家)的山水图册。
这几件估价稍高点,大致都在三十到六十万之间,关键的是,全是真迹。
严格来说,2008年的古玩市场才将将踏入上升期,这几位的作品,以后均会有不同幅度上涨。
像恽寿平的这幅牡丹图,结构工整,设色艳丽,用笔含蓄,却又明丽简洁。不但是其最为擅长的花鸟图,还是其中晚年成熟之作。
看价格,估价才三十万到四十万,最多两年,就能涨一番。如果多放几年,到2013年左右,少说也值两三百万。
放在现在,也就值三四十万,如果买的话,谈不上捡漏,顶多算是投资。
但五年翻个七八倍,这利润已经相当可观了。虽然比不上搞研究项目、修复古瓷器来钱快,但对投资房地产、能源行业,这就是暴利……
转念间,林思成又看了一遍,确认无误才直起腰:“老师,赵师兄,这副牡丹图挺不错,要不要记一下,到时候试着拍一拍?”
王齐志不怎么懂画,直接就问:“能赚多少?”
林思成直接了当:“差不多两到三年,能翻一倍!”
“三年赚三十万?”王齐志撇了撇嘴:“还没学校给实验室的奖金多?”
林思成被噎了一下,哑口无言。
因为铜起源和BTA,两个项目学校总共奖励了五十万。王齐志做主:留十万当预备金,给朱开平和组员分了十万,剩下的三十万全给了林思成。
问题是,学校不可能年年都会给这么多奖金。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一年才赚十万,王齐志确实有点看不上眼。
再看赵修能,左顾右盼,不以为然,看来是也没看上眼。
林思成一指赵大:“伯恒,你记,没钱问我借!”
“好嘞师父!”赵大老老实实的记在了本子上。
又往前,看到一幅蒋廷锡(清代著名画家,康熙、雍正时重臣,时称左玉(张延玉)右锡)的《芙蓉鸳鸯图》,估价才六万到八万。
最多五年,这幅画至少翻二十倍。
林思成指了指:“仲安,你记!”
“好的师父!”
赵二也拿出笔,老老实实记在小本子上。
又往前走,到了立柜边,林思成顿了一下。
清四王?
一幅王原祁的《仿黄鹤山樵山水》,两幅王翚作品:《水村图》,《吴山积雪图》。
这几幅都是真迹,而且都是大篇幅,所以估价不低,三幅都是两百五十万到三百五十万。
放到现在,前两幅的价格大差不差。印象中,大致三四年后,差不多能翻一番。
最后一幅,估计能涨的更高。
先看画:构图严谨,远山近陂,配轩得宜,水墨设色自然浑成,一股苍茫浑厚的气机跃然纸上。
只看构图与笔意,就能断定是晚年成熟之作。不论是品相,还是意境,都比前两幅要高上不少。如果让林思成估个价,至少在四百万以上。
这是其一,其二是下面的款和跋:
上款一,作者管棆,清初著名诗人,未入仕时,与王式丹(康熙四十二年状元)、宫鸿历(熙四十五年殿试二甲十八名)、蒋廷锡共称“江左四才子”,雍正时官至刑部郎中。
上款二,陈豪,晚清名士,工诗文书法,擅绘山水,时人评其继奚冈、黄易之后为浙江画家之首。从同治到光绪,在鄂为官二十载,一直当的是县令。
上款三,徐宗浩,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1952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曾任东方绘画协会顾问、BJ古物陈列所顾问、中国书法研究社副主席。
曾与齐白石、于非闇、汪慎生、胡佩珩、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共同创作《普天同庆》绘画一轴,赠毛主席。
上款四:诸可权,官湖北知县,工山水兼及花卉。
上款五:吴熙曾,中国近现代著名山水画家,作品挂在大会堂。曾任京城画院副院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叶也是启功先生的绘画导师。
上款六:张伯驹,搞收藏的都知道:民国时期最大的收藏家,同时也是最大的文物贩子。当然,也保护了不少文物。
上款七:潘素,张伯驹夫人。
上款八:陶心如,江苏武进人。民国著名女画师,潘素的绘画老师。
上款九:惠同孝,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京城画院院长。
这些是留了款,并盖了印的,还有只留印没题款的:高培兰,晚清官员。
秦仲文,现代画家。历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京华美术学院、北平艺专教授,解放后任BJ画院画师及院委。着有《中国绘画学史》。
蔡世松,嘉庆十六年进士,授编修,道光十三年由凤庐道升安徽按察使,道光十五年改顺天府尹,后任太仆寺少卿。
林林总总十二位:有清早,有清中,也有清晚,更包括民国、现代。既有书画家,又有官员,更不乏收藏家,鉴定家。而每一位,都非乏乏无名之辈。
什么叫递藏有序?
这就是。
比如刚才看过的乾隆和康熙御笔,那两幅上如果有这么多的款和印,别说五六十、七八十万,上千万都能抢破头。
林思成估计,这一幅画的价值,至少得在四百万的基础上翻一翻。
价值八九百万,估价才两百多万,到手后,当场就能赚个三四倍。
这才叫捡漏。
不过话说回来,这儿可是京城:名家云集,内行扎堆。随便来一个,都能认出这些款和印,继而推测出这幅画的价值。
但万一呢?
转着念头,林思成示意了一下,比了个手势。
叶安宁秒懂,在本子上写:王翚《吴山积雪图》,六百万。
记好后,几人又往下,但没走几步。赵修能停下指了指。
林思成仔细一瞅:一幅石涛的《诗书画卷》。
诗多,画少,一平方尺的画心,将将能做个扇面。
画的也极简单:两丛干枝,十数朵寒梅。
诗却极多,又是题,又是跋,林林总总七八首。
印也极多,大小十一方。既有石涛的铃印,也有后来的鉴藏印。
基本全是名家:《清道人》,即李瑞清,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光绪时任江宁提学使,江苏布政使。
向迪琮,中国同盟会成员,民国时任SC省政府高级顾问,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任SH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石宴室主小鉨》,因为出现的少,这方印知道的人比较少,但主人却极有名:杨昭儁,民国时期篆刻家、收藏家,与齐白石、易大庵并称“湘中三铁笔”。
唐云,这位更有名,生前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SH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
过几年,他的作品会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名家限制出境名单》,禁止出境。
再看价格:一百五十万到一百八十万,林思成直接摇头。
因为画的太简单了,接近于潦草,甚至是有些敷衍。
哪怕这确实是石涛真迹,鉴藏者全是名家,甚至跋文中明确提到,是张大千装裱,也不值这么多。
即向迪琮题诗并附了一幅水仙画之后:右石涛师所作墨楳水仙及自书题画诗共三幅,大千道兄装璜成卷,属题,因赋此解题水僊幅。
所以,并非所有的名家真迹都值钱,哪怕同样递藏有序。
看赵大和赵二眼睛放光,蠢蠢欲动,林思成提醒了一声:“别眼热!”
两兄弟立马收回了目光。
几人继续往前看,走到一副《竹石图》前,林思成停下脚步。
郑燮,《修竹清石图》。
台签上好长的一串:
著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五)》、《扬州八家画选》、《郑板桥书画艺术》、《郑板桥年谱》、《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但再看估计:六万到八万?
郑板桥的作品,什么时候这么不值钱了?
之前和叶表姐闲聊时还提到过:2006年《修竹图》,同样是纸本立轴,比这幅稍大点,差不多十四平尺,中贸圣佳春拍拍了六百七十九万。
才过了两年,同样的题材,内容区别不是很大的一幅,直接降到了零头?
而且还被这么多权威著录收录过?
没这么扯淡的。
转了下念头,林思成仔细看画:竹叶以浓墨点染,竹竿以淡墨勾勒,浓淡相宜,相映成趣。
说实话,画的挺不错,构图新颖,笔墨简练,笔画虽少,意境却深远。
再看字:糅合楷、隶、行、草,字形如乱石铺街,看似散漫,却暗含章法。
唯有一点:字与画不是很协调。
看竹杆,劲如钢鞭,看竹叶,如利剑出鞘,尽显凌厉。但看字:乱倒是乱了,也确实是郑板桥的“六分半体”,但过于柔,远没有郑板桥作品中独有的“瘦劲孤高”“豪气凌云”的意味。
说人话:仿的,画仿的挺好,字仿的一般。以西冷印社的底蕴,不至于看不出这是仿品。
估计是看画仿的不错,才给了六到八万的估价……
正胡乱猜忖着,叶安宁捅了他一下:“2003年,知名拍卖行两百六十万拍出去的,第二年送到佳士得,佳士得不要,说是赝品。后来又送到故宫,鉴定是光绪时的仿作,并且明确确定,真迹在上博……”
“买家闹了半年,拍卖行只说是和送拍方协调,但一直协调,却没结果。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出了主意,从那以后,但凡大型拍卖会,卖家就送拍,预展期间还会请媒体采访。同时价格一降再降,从两百多万降到了现在这么多……
一群人,跟听故事一样。
不退是吧,我恶心死你……买主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
他压根就没想卖,只是为了恶心人,等于这价格就是胡乱标的。而且都现场直播了,谁会买?
王齐志一脸古怪:“那当初第一家,是怎么签定的?”
“不知道!”叶安宁摇摇,“听说事后抓了好几个评估师!”
好几个……啧,还是窝案?
王齐志压低声音:“哪一家?”
叶安宁吐了两个字。
林思成顿然明了:这一家不止一次这么干,以前干过,以后还会继续干,后世都快被人捶烂了。
但不算奇怪,基本各拍卖公司都有这样的现象,包括眼下的这一家,以及叶安宁上班的那一家。
相比较而言,后面两家算是要稍好一点,至少没有那么明目张胆。
大致看了看,几人又往前。没过几个展柜,林思成又停了下来。
又是郑板桥?
瞅了两眼,他瞳孔“倏”的一缩:这一幅,怎么看着像是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