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发现 (第2/2页)
顾凤寻低头寻思了许久,突然起身,从收档的架子上翻出当初范九斤追踪永宁公主时送来的密信,密信上面有永宁公主出逃的路线,当时因为这条路线特别的奇怪,所以顾凤寻没有毁掉密信,而是保留下来。
凌寒见他专心研究路线,好奇的探过头来,问道:“怎么,看出什么了?”
顾凤寻伸指在其中一处划了个圈儿,道:“这里是不是扈县?”
凌寒连忙取来西楚州郡图,对照着一比,果然是扈县。
“我记得……陶寺卿的女儿,就是嫁到了扈县的郑家。”
比出扈县的位置后,凌寒的脸色就难看得吓人了。扈县地方不大,最有名的就是出了一个郑家,这郑家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家的老祖宗是西楚的开国功臣,也就是第一代郑侯。郑侯的郑,原就是从这郑家而来。只是西楚立国之初,与楚国打,与越国打,与秦国也没太平到哪里去,可以说那个时候,整个天下都是乱的,这郑家的男儿跟着第一代郑侯东奔西战的,不出三十年,直系子孙通通死光了,只剩下两支旁系和嫡出的一个女儿。
再后来,这郑侯爵位的传承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是传给郑家旁系,还是传给郑家嫡出女儿所嫁的夫郎,很是闹了一场。传给郑家旁系,偏那两支旁系都是文人出身,不通武事,郑侯掌西楚兵权,一旦爵位落到文人手里,这兵权必然旁落。而郑家嫡出女儿所嫁的夫郎,却是第一代郑侯手底下的头号战将,在军中威望无二。可郑侯的爵位毕竟以郑为名,若传给外姓,礼法上也说不过去。
事情就这么僵住了,最后还是郑家旁系一合计,主动退让了,反正他们是文人,既保不住兵权,也对兵权没兴趣。最后郑侯的爵位便由那位郑家姑爷给得了去,便是如今这位郑侯的曾祖父。
郑家旁系的退让也没有吃什么大亏,相反,还得了好名声,加上这两支也确实出了几个人才,后来相继出仕,官位最高的还曾经做到一任寺卿,于是这两支郑家旁系在扈县渐渐也成了一方大族,因两支族人一聚居于扈县东,一聚居在扈县南,因此外人提起这两支的时候,为区别开来,便称之为东郑、南郑。
凌寒知道陶华平的女儿嫁到了郑家,却不知是东郑还是南郑,而那个女儿,在身份上还存疑,极有可能是当初永宁公主说是流产但实际上却生下来交给陶华平的妾侍抚养的那个。
此时再看永宁公主出逃的路线,便不由得不让人怀疑,她曾经去看过这位闺名唤作陶宛如的陶家女儿。
“让范九斤去查查,那段时间里,陶家这位女儿有没有回过娘家。”顾凤寻给出一个建议。
女儿出嫁,回娘家也是寻常事,如果永宁公主和陶华平之间的联络是通过这个陶家女儿进行的,那么就难怪老仆当初没有查出什么来。谁会怀疑回娘家的探望老父的女儿呢?
凌寒眼神一凛,然后果断的命人召了范九斤入宫。
说完了这件事,话题便又回到了与秦修好上面,顾凤寻提醒凌寒,眼下局势不同,朝臣们不会再轻易被他压制住,要拒绝此议,凌寒毕竟还得准备个足以让大多数人信服的理由。
凌寒却是哂然一笑,道:“朕早有定计,无妨的。”
顾凤寻看着他,颇有些追根究底的意思。
凌寒想了想,便不瞒他,道:“与秦修好不是长远之计,但若只作权宜倒也未尝不可,不过要朕主动去与秦修好,那却是万万不能的,但若秦国要与西楚修好,倒还有得商量。朕拿这话搪塞朝臣也尽够用了,不必再寻旁的理由。”
顾凤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