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2章 被颠覆者的反击 (第1/2页)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两个月了,海鸥团队项目部,从王朝海洋网销售经理,到车型项目经理,再到产品规划和技术负责人,以及最高决策层船夫哥还有BYD的CTO,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议,对星途星愿带来的冲击进行紧急应对策略推演。
上市不足两个月,海鸥的起售价就已经大幅下调至5.99万元了,BYD也通过营销被迫向市场传递出星愿是精品车,海鸥是代步车的理念,试图用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守住基本盘。
但是依旧没什么效果,海鸥已经连续两个月交付量保持在5000辆左右了,这款他们寄望很高的车型,失利已成定局了。
“是我低估了尉来的决心,这事儿怪不到大家,也小看了星愿这款车型,今后我们要引以为戒。”
船夫哥叹气道。
整个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包括船夫哥在内的一众高管们心情都不太好,长期以来尉来一直占据着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名头,但是哪怕如此,BYD上下对于战胜尉来,拿下冠军名头依旧还是信心十足的。
两家企业的产品矩阵不同,高端化方面BYD虽然推进缓慢,但论到销量,A0到A级市场,那可是BYD的基本盘,星河P系列表现不差,但只能算是不温不火。
只有纯电领域优势,又只有星途S01一款车型的尉来,在受限品牌高端的基本上,面对王朝与海洋系列整个产品矩阵的围剿,交出销量冠军是迟早的事儿。
在BYD内部,有一个计划,那就是至2025年,凭借着在20万元市场以下的优势战胜尉来,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龙头。
星愿的上市,让BYD面临新能源时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次挑战,这是伤及到他们基本盘的一款车型。
海鸥的失利只是第一步。
自去年八月份开始,巴菲特开始减持BYD股份,,虽然减持比例不大,但股神的持续减持动作,对市场情绪产生了显著的心理压力,部分投资者开始怀疑BYD是否被高估。
星愿上市两个月的表现,给本就压力重重的BYD股价,又带来了接近于20%的跌幅,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短期之内股价暴跌是非常要命的。
短期来看,BYD的股价,部分车型销量和利润将承受巨大压力,长期来看,BYD三电技术领先性,品牌溢价和产品规划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看看最近券商机构对BYD发出的研报以及估值下调就能看出资本市场的态度了。
“A0到A级轿车,是BYD的销量根本,星途两款车型已经动摇BYD的根本了,尉来这一次精准打击,BYD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毙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再次发起残酷的价格战,海鸥上市不到两个月就大幅官降已经是证明了。”
“海豚和海鸥是BYD海洋网的核心销量支柱,五六月份这两款车型的表现,海鸥的失利已经导致海洋网销量大盘剧烈波动,BYD的经销商们,再度承受自2010以来最大的危机,库存风险激增。”
国内部分券商机构,就有可能再次到来的价格战,已经下调了BYD今年的净利润预期,相对于年初的预期,部分券商机构将BYD的净利润预期下调了20%。
“对于BYD的估值预期,是基于他们的产品矩阵能够在未来几年之内超越尉来成为全球销量冠军,但星途两款车型的横空出世,让这种可能性无限下降,尉来用他们的星驭架构,技术下放堵死了BYD的后路。”
净利润下调并非关键,最为关键的是已经有机构开始就BYD的估值倍数重新对待了,从原本给予的25至30倍下调至15到20倍。
估值的下调,是基于BYD成长叙事的破灭,回归传统车企估值,按照这个估值评级,BYD最为乐观的估值也只有5000亿了。
相较于年初7800亿元的估值,整整下调了2800亿元,也就是依旧保留着至少20%的下跌空间。
在星愿的精准打击下,BYD的短期估值遭遇戴维斯双杀,市场大幅缩水,到六月份底,BYD全年下跌40%,整体回落至4000亿元至5000亿区间。
这其中以机构的抛售居多,BYD在部分机构眼里,已经从成长股变成价值股了。
六月份,尉来工厂全力运转,优先消化积累的订单,产能快速爬坡,单月交付量已经超过2.5万辆了,海鸥虽然火速降价,拉开与星愿的差距,确实吸引到了一定的用户群体,但并没有什么卵用。
除了大幅度降价之外,BYD还在六月中旬推出在金融政策与权益上的加码,零首付,24期免息,免费充电桩等极具诱惑力的金融和售后政策。
目的是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吸引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覆盖整个海洋网的车型,实质上的第二阶段价格战,已经悄然开始了。
虽然流血严重,但这是最快,最直接的应对措施,BYD旨在稳定订单量,避免全面崩盘,但是价格战只能救急,产品力才是根本,BYD当前需要做的就是全力加速产品更新。
海鸥以及海洋网团队,一次次的开会,就是为了应对第二阶段对于尉来的阻击,当前汽车市场,价格敏感已经不是绝对的,谁都知道产品力才是根本。
但是这种上市不到两个月就大幅官降的行为,也引发了经销商以及用户群体的不满,新车不到两个月就降价了,哪怕是低端车型,都会心疼的。
“继续优化产能,再等几个月其他车企的反击就要来了,咱们得趁着这几个月多卖点儿,争取把优势扩大。”
BYD那边在匆忙应对,尉来这边也没停下来。
六月份,让互联网第一女首富,掌控橙子游戏王国的顾老板以及刘依菲等一众明星带了一次货,星愿的热度又再度上升,加上星愿对外传出会聘请代言人,面向的是新生代女星群体的传闻。
明星的“事业粉”们纷纷行动起来,推荐自家的偶像,联手带动着星愿的热度,这种“溜粉”的行为,是周傲想出的损招儿,不过这招在娱乐圈并不算新鲜。
这基本就是一个阳谋,各家的粉丝哪怕知道,也会趋之若鹜,毕竟偶像能够与大企业合作,也是他们对外炫耀自家偶像的资本。
星愿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交付问题,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催单,他某音账号评论区每天高居不下的催单热情,两个月以来,檀锦程已经无数次出现在星途工厂了。
在营销上,檀老板也学了一次马斯克,当年马斯克因为产能问题,直接睡在德州工厂,狠狠的秀了一把,时隔多年,檀老板也把这招搬到了中文互联网上。
某音里,檀锦程身着尉来工服,睡在星途工厂的照片秀,在七月初为炎热的天气再添一把火。
拧螺丝成了互联网名梗。
“已经在火力全开了,这个月产能应该可以提升到三万辆,我们内部会继续优化产线。”
“嗯,先多卖卖,后续应该没那么多的好日子了。”
上市即爆款,星愿这个阶段的销量不能反映市场的真实需求,在热度之下会有不少冲动购车的群体,工厂的产能爬坡能力就是这一时间段的输出结果。
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终端不需要任何的优惠,甚至可能会出现加价提车的现象。
星愿最初设计的月最高产能就是三万辆,能够快速爬坡,檀老板也没什么好再要求团队的了,但是在现有产能上做出一些优化,多生产一些,把前期的订单消耗掉还是可以试试的。
前期十几万辆的初始订单消耗,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大概需要三到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到时市场也回归理性了。
九月份之后的销量,才是真实市场需求,各大巨头们显然不可能坐视不管,四五个月的时间也足够他们推出反制规划了。
“我们必须以全面战争的姿态,来应对星途两款车型的冲击。”
星途两款车型,覆盖A0至A级,这两款车型可是年销量60万辆的预期,加上星河P系列的辅助,还有尉来近期推出的一些混合动力车型。
仅仅在这一个市场,尉来就能够拿下近百万辆的销量,而这些,原本至少会有一半是属于BYD的。
海鸥已经受到了巨大冲击了,而紧跟其后受到冲击的就是海豚的入门版本,由于入门版本跟星愿高配版本的价格重叠,差不多的价格与其买海豚的入门版本,倒不如考虑一下星愿的高配版本,在部分消费群体当中盛行。
后驱版本,带智能化的,虽然牺牲了一定的空间,但驾驶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对海洋网造成致命打击之外,BYD最担心的还是对元PLUS会造成潜在影响,这一点他们需要尽快拿出一个评估策略来。
作为BYD的全球战略车型,元PLUS定位略高于海豚,但星愿的出现会让一部分消费者觉得海豚不够高级,又觉得元PLUS超预算。
而星愿,就是一个完美的平替产品,元PLUS的团队已经在空间和SUV属性上进行优化了,试图通过配置微调来保持吸引力。
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星途团队已经对外宣布将跟进集团的全球化战略,星途S01与星愿两款车型将尽快登陆海外市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