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9章 四人晋级!终于大家都成长起来了 (第2/2页)
她的动作像教科书一样标准,没有丝毫慌乱,仿佛不是在激烈的比赛中,而是在日常训练里。
再者说小个子的话。
就是相对来说更容易启动。
你以为你是博尔特呀?
整个6070亿人员,目前也就发现了一个博尔特呀。
甚至人类历史上这么多年。
目前发掘出来也就一个博尔特。
所以博尔特不具备参考意义。
跑过20米时,葛曼奇和袁奇奇追了上来,两侧传来的脚步声让她的心跳微微加快,但她没有改变自己的节奏。
兰迪教练说过:“你的优势是加速节奏稳定,只要守住节奏,等待对手因为急躁出现失误就行。”
梁晓静牢牢记住这句话,双眼依旧盯着前方的地面标记,呼吸均匀得像没发力一样。
她能感觉到葛曼奇的摆臂越来越快,袁奇奇的步频也在提升,却没有跟风。
对她而言,100米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只要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节奏上,就是成功。
25米处,葛曼奇因为动作变形慢了下来,梁晓静抓住机会,稍稍加快了摆臂速度,开始再次占据第二梯队的领先位置。
至于最外边的最外侧的孔令薇。
起跑技术偏向“稳健型”。
她没有追求瞬间的爆发,而是让速度呈线性提升,每一步的发力都很均匀,像在为后半程积蓄力量。
摆臂的轨迹严格限定在前后平行的范围内,避免了任何多余的横向动作,这能减少能量消耗,让她在中途跑阶段更有优势。
跑过10米时,孔令薇的速度才慢慢提起来,她能看到内侧的七道身影已经拉开了差距,自己暂时排在第六位。
但她并不着急,反而觉得这样的开局很理想——前30米保存体力,中途跑加速追赶,最后30米全力冲刺,这是她赛前制定的策略。
25米处,孔令薇调整了呼吸节奏,从“一步一吸”改成“两步一吸”,让氧气供应更充足。
她的脚掌触地很轻,几乎听不到声音,这是她在耐力训练中练出的技巧——
轻触地能减少与地面的摩擦,降低能量损耗,同时让步频更稳定。
至于其余两个,徐美林和陶雨佳的身影明显落在了后面。
徐美林的起跑反应并不慢,但旧伤让她的蹬地力度弱了些,每一步的推进力都比年轻人差了一截。
她能感觉到启动后,右侧的身影就开始一个个超过自己,耳边传来的脚步声越来越快,掌心的滑石粉早已被汗水浸湿,却只能咬着牙,尽量保持着动作的完整——
因为这就是她能做的全部了。
跑过20米时,徐美林的膝盖开始隐隐作痛,她不得不稍微降低发力强度,将重心再次后移,避免旧伤加重。
她知道自己很难追上前面的选手,却没有放慢脚步,只是专注于每一个动作——
摆臂要稳,蹬地要准,呼吸要匀,哪怕是最后一名,也要跑出自己的水平。
陶雨佳的情况稍好一些,但多年的征战让她的肌肉反应速度慢了下来。
跑过15米时,她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前面的梯队,梁晓静、葛曼奇和袁奇奇的身影在前方,忽隐忽现。
而自己和徐美林被远远甩在后面。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加快摆臂速度,却发现肌肉像被束缚住一样,怎么也提不起劲。
30米标记线处,梯队格局初步形成:
陈娟和韦勇丽并驾齐驱,领跑第一梯队。
袁奇奇、梁晓静、葛曼奇紧随其后,形成第二梯队,三人之间的差距很小,最多就是一两个身位。
甚至。
就是一个。
孔令薇稳居第六,与第二梯队的距离约2-3个身位。
徐美林和陶雨佳排在最后,与前面的差距已经拉开到0.3米以上。
这个差距,对她们而言。
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现在就算是有条恶犬在后面。
也跑不了多快。
这么多年传统系的训练方式训练结构训练排早就已经深入到了骨髓里面。
各种比赛后训练中的护理以及面对伤病意识以及手段都不到位。
造成了她们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暗伤。
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即便是苏神和谢正业,上一次也因为训练方式和训练方法的不对劲,恢复和调整的模式不对,早早就已经有了伤病。
只不过是她们的身体抗性比较强。
顶了过去罢了。
进入途中跑阶段,袁奇奇的优势开始显现。
她的身体力量性极佳,跑步时的动作幅度大而流畅,像一头小牛。
摆臂时,肩膀完全发力,小臂凶狠摆动,可好在没有多少丝毫僵硬。
这种方式别人用可能很快就会出现疲劳,但是用在她身上却正好。
跑过40米时,袁奇奇的呼吸与步频完全同步,每一次呼气都配合着摆臂后摆的动作,将体内的废气平稳排出。
她能感觉到身后梁晓静和葛曼奇的追赶压力,却没有急于提速,而是按照预设的节奏,逐步提升步频。
年轻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用不完的能量。
肌肉的酸胀感比自己平常时候似乎……晚出现了不少。
这让她有足够的底气保持稳定输出。
这很正常,因为平常的训练中没有压力,神经的兴奋度也不够,导致肌肉的兴奋度也不够。
要不怎么说?
如果你是大赛型。
比赛才是你突破的地方呢。
50米标记线处,袁奇奇已经肉眼可见,超越了梁晓静,暂时占据了第三的位置。
她能感觉到速度还在提升,身体的状态越来越好。
这。
两年自己同样不是白过的。
梁晓静被袁奇奇超越后,没有丝毫慌乱,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
她的摆臂依旧稳定,每一次前摆都精准地停在胸前位置,像是被尺子量过一样,步频也没有因为对手的加速而改变。
对她而言,途中跑的关键是——
守住自己的频率,而非追逐她人的速度。
她能感觉到袁奇奇的身影在前方逐渐拉开距离,却没有盲目提速,只是按照训练时的节奏,一点点调整呼吸与摆臂的配合。
跑过45米时,梁晓静的呼吸从“两步一吸”调整为“三步一吸”,这是她根据自身耐力特点制定的策略——
前半程高频呼吸保证氧气供应,后半程延长呼吸周期,减少呼吸对动作节奏的干扰。她的核心肌群始终保持紧绷,像一块坚硬的钢板,将下肢蹬地的力量高效传递到全身,确保身体姿态不会因为疲劳而变形。
55米处,梁晓静敏锐地察觉到葛曼奇的节奏出现了波动。葛曼奇为了追上袁奇奇,刻意加大了摆臂幅度,导致上半身微微晃动,步频也变得忽快忽慢。
梁晓静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她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了摆臂的速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借力加速”的方式比直接发力更省力,也更符合她“稳字当头”的技术风格。
60米标记线处,梁晓静已经追上了葛曼奇,两人再次并肩跑在一起。
她没有急于超越,而是保持在葛曼奇左侧半步的位置,既能观察对方的动作,又不会被对方的节奏带乱。
梁晓静知道,葛曼奇的爆发力还在,一旦自己贸然加速,很可能会被对方反超,不如耐心等待,等到葛曼奇再次出现失误时再寻找机会。
葛曼奇还是嫩了点。
太着急先追上去,反而导致自己的节奏有些紊乱。
这又不是60米。
100米后面还有40米呢。
被梁晓静追上后,葛曼奇的心里泛起一丝急躁。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节奏越来越乱,摆臂时肩膀开始发僵,蹬地的力度也不如之前稳定。
这是她的老问题了,一旦被对手逼近,就容易失去冷静,做出违背训练习惯的动作。
跑过60米时,葛曼奇呼吸强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想起教练赛前的叮嘱:“遇到困难时,别想对手,想想训练时的感觉。”
快速在脑海里回放训练时的画面——
摆臂时肘部的角度、蹬地时脚掌的受力点、呼吸与步频的配合节奏……
几秒钟后,她重新睁开眼,将摆臂的重心从肩部下沉到肘部,减少了上肢的能量消耗,同时放慢了呼吸,让气息重新平稳下来。
调整过后,葛曼奇的节奏逐渐恢复稳定。她没有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按照训练时的标准动作,一步一步稳步推进。
摆臂的幅度变小了,但更精准。
每一次摆动都能精准地配合蹬地动作。
蹬地的力度虽然不如之前大。
但更均匀。
避免了力量浪费。
看起来这些小丫头们现在成长起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而且也不会因为比赛里面出现的问题而轻易放弃。
这才是珍贵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前的那一批运动员。
一旦被打乱了节奏。
就会一乱到底。
根本没有调整的能力和想法。
65米处,葛曼奇尝试着加大了蹬地的力度,借助腿部的爆发力,稍稍拉开了与梁晓静的距离。
她知道,自己因为年纪还没有成年,身体发育不足,所以面对大了半岁多已经成年梁晓静,耐力可能不如,必须在中途跑阶段建立优势,否则到了最后30米,很可能会被梁晓静反超。
但她也清楚,不能再犯之前的错误,只能在保持节奏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提升速度。
进入途中跑阶段。
孔令薇的耐力优势开始显现。
她的摆臂轨迹始终保持前后平行,没有丝毫横向晃动,这种标准的摆臂姿势能最大限度减少能量消耗,让她在其她选手体力下降时,依旧能保持稳定的速度输出。
不过。
她的问题是。
绝对速度不足。
那这样就很难在100米上跑过这些人。
到了后面就是个人的特点较量个人特点的开发。
她在这个方面就不如前面几个人适合100米。
至于徐美林和陶雨佳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
她们的实力已经完全不够用。
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并肩奔跑的姿态。
徐美林的旧伤开始隐隐作痛,每一次蹬地都带着轻微的刺痛,她不得不稍微降低发力强度,尽量用技术动作弥补力量的不足。
跑过60米时,她的额头已经布满了汗水,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模糊了视线,却依旧死死盯着前方的跑道。
有伤病还要带伤上阵。
这可真是传统的模式。
放在二沙岛已经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跑过70米。
徐美林的膝盖疼得越来越厉害,她不得不再次降低速度。
进入冲刺前的关键阶段,袁奇奇的身体状态依旧出色。年轻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用不完的能量,肌肉的酸胀感虽然已经出现,但并不影响她的速度输出。
她能感觉到身后梁晓静、葛曼奇和孔令薇的追赶压力,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觉得这种压力让自己更加兴奋。
跑过75米时,袁奇奇悄悄加大了摆臂的力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进一步提升。
她的动作依旧流畅,身体柔韧性的优势在这个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
摆臂时肩膀完全放松,蹬地时腿部伸展充分,没有丝毫僵硬。
每一步都能将力量最大化地转化为前进动力。
80米处,袁奇奇的目光扫过前方的陈娟和韦勇丽,两人的身影依旧遥遥领先,但她没有放弃。
她想起赛前团队领队对她说的话:“你还年轻,这次比赛的目标不是拿第一,是展现自己的潜力。”
想到这里,袁奇奇的信心更足了,她在保持节奏稳定的前提下,再次加快了摆臂的速度,试图进一步缩小与前两名的差距。
她能感觉到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却没有分心,只是专注地盯着前方的地面,根据脚掌触地的反馈调整发力强度。
袁奇奇知道,只要保持这个状态,即使拿不到前两名,也能确保自己拿到一张世锦赛的入场券。
跑过80米时,梁晓静察觉到葛曼奇的速度开始下降。葛曼奇为了超越自己,刻意加大了蹬地的力度,导致步频变得忽快忽慢,动作也出现了轻微的变形。
梁晓静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她在保持核心稳定的前提下,悄悄加快了摆臂的速度,借助摆臂的牵引力,让步频自然提升。
这种“借力加速”的方式既省力又高效,很快,梁晓静就超越了葛曼奇,暂时占据了第四的位置。
但她没有放松警惕。
因为她知道,孔令薇的耐力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到了最后10米,孔令薇很可能会发起冲击。
200米方面还是后者更强。
耐力更顶。
梁晓静没有急于拉开差距,而是保持着当前的节奏,耐心等待最后冲刺的机会。
85米处,梁晓静调整了呼吸节奏。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态依旧很好,肌肉的酸胀感虽然存在,可并不影响动作的完整性。
梁晓静知道,只要自己能守住节奏。
第四的位置就稳了,甚至还有机会冲击第三。
去年因为陈娟的钻石联赛拿到了外卡,所以今年即便是只要能拿到第四名……
就可以晋级世锦赛。
被梁晓静超越后,葛曼奇的心里泛起一丝不甘。她能感觉到自己的体力正在快速下降,摆臂时肩膀越来越僵,蹬地的力度也不如之前稳定。
她没有放弃,反而激发了骨子里的倔强。
她想起自己为了这场比赛付出的努力——每天最早来到训练馆,最晚离开,周末别人休息时,她还在加练爆发力和节奏控制。
跑过80米时,葛曼奇深吸一口气,将全部力量集中在下肢,试图通过加大蹬地力度来提升速度。
但由于体力下降,她的动作再次出现变形——左腿蹬地时脚掌受力不均。
导致身体微微向左倾斜,速度提升的势头瞬间慢了下来。
就在这时,孔令薇从右侧追了上来,两人并肩跑在了一起。
葛曼奇能感觉到孔令薇平稳的呼吸声,这种稳定的状态让她更加急躁。
她试图再次加大发力强度,却发现肌肉已经不听使唤,只能眼睁睁看着孔令薇一点点拉开距离。
85米标记线处,葛曼奇的速度开始明显下降。她的摆臂幅度越来越小,蹬地的力度也越来越弱,身体的姿态也出现了轻微的晃动。但她没有停下来,依旧咬着牙,一步一步向前奔跑。
葛曼奇知道,自己可能无法拿到世锦赛的入场券,但必须跑完最后15米,这是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的交代。
最后10米,袁奇奇的目光死死盯着终点线的红色绸带。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极限状态,肌肉的酸胀感越来越强烈,呼吸也变得急促。
她没有放慢速度。
反而将摆臂的频率提到了最高。
跑过95米时,袁奇奇的核心肌群瞬间收紧,带动上半身微微前倾——
这是她在集训时打磨的“冲线技术”,通过躯干前倾,让身体的有效部位提前过线。
她能感觉到身后梁晓静和孔令薇的追赶压力,却没有回头,只是专注地盯着前方的终点线,每一步都像在与时间赛跑。
当胸部擦过感应线,袁奇奇几乎是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她没有立刻回头看计时器,而是弯着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大口喘气。
百米跑完后身体才开始逐渐起反应。
耳边传来观众的欢呼声。
袁奇奇缓了几秒,才直起身,望向终点线旁的电子计时器。
虽然没有超越陈娟和韦勇丽,但第三名的成绩已经足够让她拿到一张世锦赛的入场券。
袁奇奇的嘴角扬起一抹灿烂的笑容。
11.20。
也是她的职业生涯新高。
梁晓静这里是第四。
11.25。
同样是个人最佳。
她也拿到了直接晋级的资格。
第五是孔令薇她成绩11.26。
就差了0.01秒。
多少有些可惜。
她自己也觉得吧。
看着成绩,有些微微磕着嘴唇。
好半晌才放下来。
葛曼奇11.27,她其实不止这个实力,但很遗憾,跑得太急躁。
中间有调整。
可还是不够。
而且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了年纪小的亏。
才17岁半的年纪。
别看就比梁晓静小了半岁多。
可是在发育阶段。
这就是难以弥补的差距。
这一点在运动员身上体现更明显。
至于其余两个传统选手。
都只有11秒50开外。
一个11秒55,一个11秒57。
好在资格线只有11秒33。
能够达标的几乎是二沙岛全员。
这已经够了。
至于遗憾,势必会有人留下遗憾。
能够争取到4个名额。
已经是亚洲历史上的第1次。
所以孔令薇和葛曼奇即便是再不甘心。
也只能认。
因为她们这边。
输了就是输了。
没什么好找借口的。
就这样,最终晋级选手已经出炉。
陈娟10.75。
韦勇丽10.90。
袁奇奇11.20。
梁晓静11.25。
“让我们恭喜以上4名选手,代表咱们中国田径队,将参加8月份的世锦赛争夺。”
“希望她们都能在家门口好好展现自己。”
“都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
……
陈娟看着身后三个妹妹。
只觉得。
终于。
熬到大家都成长起来了。
那么今年。
在鸟巢。
注定。
要好好冲一波。
要好好出一波成绩才行。
不然。
她等候这么多年。
可都白等了。
不是吗?
嗯。
这次世锦赛。
赶紧来吧。
陈娟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恨不得帝都世锦赛。
下周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