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归家稚子,语定风波 (第2/2页)
苏砚庭站在一旁,看着妻女相拥的画面,这个在战场上刀剑加身也面不改色的铁血汉子,眼眶也不由得湿润泛红。
一家团聚的温馨感人的气氛,弥漫在将军府这处平日里略显冷硬的院落中。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温馨,并未能持续太久。
苏家如今看似显赫,圣眷正浓,实则如履薄冰,危机四伏。
苏家祖上随先帝征战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世代执掌北疆兵权,门生故旧遍布军中,可谓树大根深。
但这功高盖主的地位,早已引来了龙椅上那位当今皇帝深深的猜忌。
近年来,各种明里暗里的打压、掣肘接踵而至,皇帝一方面需要苏家抵御北方强敌,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苏家尾大不掉,威胁皇权。
糯糯归家的第二天,苏砚庭在书房与几位心腹将领议事,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书房内陈设简单,除了满架兵书,便是悬挂的北疆舆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皮革、钢铁的味道。
“将军,情况不妙。”一位面容黝黑、神色坚毅的副将沉声汇报,声音压抑着愤怒。
“朝廷拨付的五十万石军粮,原本已运抵潼关,却被户部的人以‘清点核验,程序存疑’为由,硬生生扣下了!说是要延期发放,具体时限未定!北疆苦寒,眼看冬季将至,数十万将士和边民还指望着这批粮食过冬啊!这分明是故意刁难!”
这显然是一个针对苏家的阳谋。
朝廷(或者说皇帝默许下的某些势力)故意在后勤上卡脖子,意在削弱苏家军的战斗力,甚至可能借此引发军中不稳,好让皇帝有借口进一步插手北疆军务,安插亲信,分化兵权。
苏砚庭若强硬索要,便是抗旨不遵,给了朝廷口实;若妥协忍让,则军心浮动,寒气胜于刀剑。
苏砚庭站在巨大的北疆舆图前,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面容刚毅,但此刻眼底深处却布满了血丝和化不开的忧色。
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困局,无论进退,都对苏家极为不利。
就在这时,书房外传来一阵清脆稚嫩的脚步声,伴随着银铃般的呼唤:“爹爹!爹爹!”
是糯糯。
她端着一个比她小手大不了多少的精致点心盘子,哒哒哒地跑了起来。
苏砚庭便猜测柳氏见他事务久,怕他劳累,特意让糯糯送来些点心,也存了让女儿多与父亲亲近的心思。
小糯糯不懂大人们的忧愁,只觉得能给爹爹送吃的很开心。
她跑进书房,看到父亲和几位叔叔都面色沉重,又隐约听到刚才似乎说什么“粮食”“不够”之类的话。
她想起在清虚观时,偶尔粮食短缺,大家只能吃清汤寡水的青菜,饿得肚子咕咕叫的感觉,那种难受她记得很清楚。她不想爹爹和这些叔叔们也饿肚子。
于是,她仰起小脸,把点心盘子举高高,努力用最安慰人的语气对苏砚庭说。
“爹爹不愁!吃点心!吃了点心就有力气啦!我们家的米缸肯定是满的!地窖里……地窖里也肯定藏着好多好多粮食,够大家吃的!糯糯觉得,肯定有!”
糯糯的本意很简单,就像以前在道观,她饿肚子哭闹时,清虚道长总会哄她说“米缸马上就满啦”、“地窖里有存粮”一样。
她只是单纯地希望“粮食是够的”,不希望爹爹为此发愁。想要运用了自己有限的认知里最能表达“粮食充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