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寻根 (第2/2页)
苏砚之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将木箱取出。木盒由紫檀木制成,虽历经二十年,仍散发出淡淡的木香。他打开盒盖上铺了一层油纸,下面是一叠账本和几封信。账本上详细记载了王坤及其党羽当年收受地方官员贿赂的数额和日期,甚至还附有伪造的通敌书信笔迹对照,内容触目惊心;而那些书信,则是王坤与心腹官员的往来书信,其中一封明确写道:“苏氏势大,碍我前路,需借边境之之,证据已备妥,不日便可收网。””
每一份证据,都直指当年冤案的主谋——如今权倾朝野的丞相王坤!
“王坤!”苏砚之咬牙切齿,字字如刀。他万万没想到,陷害父亲、灭掉苏家的当朝的宰相。这位在朝堂上以“清正廉明”著称的权臣,竟然在背地里这么阴险!
离开寒山寺时,夕阳西下。阿福看着苏砚之紧绷的侧脸,不禁问道:“公子,咱们现在回京师是要弹劾他?””
苏砚之摇头,冷静下来:“王坤权势滔天,朝中一半官员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仅凭这些证据直接上书,不但不能把他拉下马,还会打草惊蛇,甚至危及我们的性命。“他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得先找到那个写信人,或许他能给我们指一条明路。”此外,离散的族人也不能放弃寻找,他们既是苏氏家族的血脉,又是当年冤案的亲历者。”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砚之开始带着阿福两次寻找。他首先根据族谱记载的族人住址,走遍了京城周围的大小城镇和村寨。那些昔日的苏家族人,有的流落民间,靠做小买卖度日;有的隐姓埋名,到农村务农;还有几位上了年纪的族人,当年因为年轻逃过了流放,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当苏砚之拿出族谱和那块“苏”字玉佩,说出自己的身份和冤案真相时,族人无不痛哭流涕,痛不欲生。一位年逾七旬的族叔苏景渊,是当年苏景渊的堂弟,他紧握着苏砚之的手,老泪纵横:“砚之把砚之算回来呀!”哥哥景渊当年是何等忠烈,却落得如此下场。我们这些幸存者,二十年如一日地盼着冤得雪的日子啊!”
砚之望着族人期盼的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族叔放心,晚辈定当不辱使命,报仇雪恨于报效于家。””
同时,他根据密信中的线索——“身有羁绊,不便公之于众”,推断写信人可能是当年朝中的官员,出于对王坤权势的恐惧,隐退了下来。他顺着这个方向打听,终于在京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里,找到了隐居的前御史大夫李文博。
李文博当年因多次弹劾王坤被王坤以罢官罪名罗织,从此隐居农村,不问世事。当苏砚之带着密信和证据找到他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先是一惊,继而长叹一声,眼神里满是愧疚:“景渊是我的挚友,当年看着他被人诬陷,我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些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自责。”
“李前辈,晚辈知君有苦衷。”苏砚之躬身行礼,“今证在手,晚辈恳请指点迷津,何以将王坤扳倒?””
李文博看着桌上的账本和书信,沉默了很久才开口:“王坤党羽众多,皇上虽英明,也被他蒙蔽了很多年。”仅凭这些证据,恐怕很难动摇他的根基。除非……能找到一个分量足的人,在皇上面前揭发这件事。”
“不知前辈所言之人是……”
“今天的王子。”李文博压低了声音,“太子殿下一直不满王坤的独断专行,只是始终缺乏将他拉下马的机会。”“如果能得到太子的帮助,这件事才有胜算。”
苏砚双目一亮。虽然身在道门,但也听闻太子赵衡仁厚正直,与王坤素来不和。只是太子与苏家素无来往,怎么能让他相信自己自己呢?
似乎识破了他的疑虑,李文博站起来:“老夫与太子殿下有旧交,当年是他的老师。”我带你去看他,能成功,就看你的造化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文博带着苏砚之来到京城郊外一处偏僻的宅院。宅院虽不奢华,但戒备森严。走进内院,只见一名身着青色素服的中年男子坐在石桌前读书,面容儒雅,目光中透着一股皇室特有的威严。
“王子殿下。”李文博上前敬了个礼。
中年男子抬头一看,正是太子赵衡。他看见李文博身后的苏砚之,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当苏砚之拿出那块“苏”字玉佩自报家门时,赵衡猛地站了起来,眼里满是诧异:“您是景渊哥哥的儿子?””
苏砚之躬身行礼:“正是苏砚之的晚辈。””
赵衡长叹一声,神情复杂:“景渊兄被冤之事,我当年一直耿耿于怀。”那时,我还小,虽知其中有诈,却无力阻止。这些年,王坤权势日盛,把持朝政,我早已按耐不住了,只是苦于没有证据罢了。”
苏砚之连忙把木盒里的证据呈上:“殿下,这是王坤当年诬陷我父亲的实证,也请殿下过目。””
赵衡拿过证据,认真地翻看起来。越发凝重,最后猛地一拍石桌,怒声道:“王坤老贼,竟敢这样欺上瞒下,构陷忠良!””他看向苏砚之,眼中满是赞许,“砚之贤侄,你放心,此事我定会管到底。有了这些证据在手,就一定能让王坤伏法!“
接下来的几天,太子赵衡暗中部署。他先将证据悄悄呈献给皇上,又联络朝中几个对王坤不满的旧臣,同时调动自己的亲信力量,以防王坤狗急跳墙。皇上看到证据后,龙颜大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信奉多年的宰相,竟是这样一个阴险狡诈的家伙!当即下令,命太子彻查这件事。
消息传到相府,王坤又怒。他深知事情败露,自己必死无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的亲信党羽和私养的死士召集起来,准备起兵谋反,夺取皇位。不过,他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太子爷监视得严严实实。当他带着人马冲出相府等他的却是皇子早就布下的天罗地网。
一场激战后,王坤起义军被彻底镇压,他自己也被活捉了。皇上亲自审理此案,在铁证面前,王坤没有办法抵赖,只有认罪伏法。最终,王坤被判死刑,并抄去了家产;当年参与诬陷苏景渊的官员也被一一清算,有的被罢官放逐,有的被斩首示众。
皇上感念苏景渊的忠烈,下旨为他平反昭雪,恢复苏家的名誉,并赏赐千亩良田和百两黄金,由苏砚之主持,重修苏府。
消息传到苏家老宅,族人无不欢欣鼓舞,群情振奋。失散多年的族人重新聚集在一起,齐心协力清理废墟,重建家园。苏砚之站在苏府的废墟前,望着族人忙碌的年迈的族叔在指挥手艺人,年幼的族人在搬运砖瓦,孩童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媚。他终于洗刷了父亲的冤屈,找到了失散的族人,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就在这时,他突然感到身体里的灵力猛地涌动起来,原本卡在元婴门槛的修为豁然开朗,他的身体里散发出一股强大的气息——他竟然在这个时候突破到了金丹期!
苏砚之闭上双眼,感受到体内涌动的灵力,心里豁然开朗。师父说他有“大帝之姿”,他也曾想过,这不过是指修法的高深而已。直到今天,他才明白,所谓的大帝之姿,需要的强大的实力,还有坚定的守护的责任,以及那份寻根问祖的执念,不忘初心。
“公子,族叔叫你过去看看新房图纸!””阿福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苏砚之睁开眼,脸上露出了释然的微笑。他转身向人群走去,玄色道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苏家的新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