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8章 元宵灯会显经营头脑 (第2/2页)
“来一来,看一看啊!香脆可口的长白山松子榛子!驱蚊避虫的草药香囊!炖鸡鲜掉眉毛的野生榛蘑!治冻疮有奇效的獾子油嘞!”
王铁柱扯开嗓子吆喝起来,他嗓门洪亮,很快吸引了一圈人围拢过来。
孙卫东负责收钱算账,他心细,账算得清楚。
林晓梅则细声细语地向带着孩子的妇女和年轻姑娘们介绍香囊的用处和蘑菇的吃法。
“松子咋卖的?”有人问。
“五分钱一小盅,便宜又实惠!”
李长青笑着应答,价格比供销社稍低,但他们是自产自销,利润更直接。
“这獾子油真能治冻疮?”
“大娘您抹一点试试,立马感觉发热,舒服得很!咱们自己熬的,绝对真材实料!”
李长青打开罐子,用小木片挑了点给一位手背冻裂的老太太试用。
这围观的人虽然多,但掏钱买的并没有多少,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李长青也不急,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时,他看到公社家属院方向走来几个人,其中就有苏主任和他闺女苏月华。
李长青心念一动,拿起几个小香囊和一包松子,主动迎了上去。
“苏主任,阿姨,苏同学,元宵节快乐!”
李长青笑着打招呼。
“哟,是长青啊?你们这是……”
苏建国看着他们的摊位,有些惊讶。
“这不趁着灯会热闹,带知青同学们出来体验生活,也把咱们的山货拿出来让大家尝尝鲜,丰富下节日气氛。”
李长青说得自然得体,把手里的东西递过去
“一点小玩意,香囊是驱蚊的,松子给苏同学当零嘴。”
苏月华好奇地接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清雅的草药香
“真好闻!爸,你看,做得还挺精巧的。”
苏建国看了看,没说什么,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你们年轻人,脑子活络是好事,但是要注意影响,把握好分寸。”
“您放心吧,我们明白的,就是小打小闹,体验为主。”
李长青点头应道。
有了和苏主任交谈这一幕,围观的人群似乎对他们的小摊更信任了。
渐渐的,开始有人掏钱买松子、榛子,有个大嫂给闺女买了个香囊,那位抹了獾子油的老太太觉得舒服,也买了一小瓶。林晓梅介绍的干蘑菇,也因为品相好,卖出去两包。
这期间,一个穿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像是镇上工人的中年男人拿起一包干榛蘑,看了看说
“蘑菇不错,就是量少了点。你们这能长期供吗?要是品相都能保证,我们厂里食堂说不定能要。”
李长青心里一喜,却谨慎回答说
“同志,您好眼力!这是咱精挑出来的。长期供应目前还不敢保证,得看开春后山里的情况。您要是信得过,留个话,等有了稳定的好货,我们想办法给您捎个信儿。”
那工人点点头,买了包蘑菇,也没留具体信息,但这话给了李长青巨大启发
“除了零散售卖,将来或许可以对接这些有稳定需求的单位,这是条更大的路子!”
灯会散场时,他们清点收入,竟然赚了两块三毛五分钱!
虽然不多,但孙卫东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分到每人手里也有五毛多钱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回去的路上,王铁柱兴奋地数着毛票:“长青哥!咱们真赚到钱了!这够买好几斤盐了!”
孙卫东推推眼镜,严谨地说
“扣除炒松子用的盐和柴火成本,净利润大概一块八毛五分,人均四毛六分钱。每人分到的虽然少了点,但意义却重大。”
林晓梅轻声说
“没想到自己做点小生意这么不容易,但也挺有成就感的。”
她看向李长青,月光下眼神亮晶晶的,她不知不觉改了口,语气里带着一丝钦佩。
“李……长青哥,你今天应对那些顾客,真厉害。”
李长青对着她微微一笑。
“这是咱们大家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等开春后,咱们把货源搞稳定了,再把品相分级,肯定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