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7章 初识佳人林晓梅 (第2/2页)
“这雪太大了,房顶吱呀乱响,我们……我们实在没办法了!”
“别慌别慌!”
王有德挥挥手,大声招呼李长青兄弟
“长青,建军,你俩年轻,先上房顶,赶紧把雪推下来!小心点,踩着大梁走,别把房顶踩塌了!其他人都在下面清理!”
李建军憨厚地应了一声,找来一个看起来不太牢靠的破木梯子,蹭蹭蹭的就爬上了房顶。
李长青却没有立刻上去,他目光扫过院子,看到墙角堆着几块破旧的炕席和木板,心里立刻有了更高效的主意。
他走过去,对林晓梅和另外两个满脸无助的女知青说
“同志,用这个扬太费劲了,找几块木板,顺着房檐往下推,会省力点,效率也高。”
林晓梅抬起头,看到是李长青,眼神微微闪动了一下。
她对这个不久前还在批斗会上挨斗的同村青年印象深刻,更听说了他挖宝参、组织收山货的事,觉得他身上有种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不一样的沉稳和……神秘感。
她点点头,声音清脆却带着冻僵的颤抖和一丝拘谨
“谢谢……谢谢李同志提醒。”
说着便和同伴赶紧去找木板。
李长青这才利索地爬上房顶,和大哥一起,用木锨将厚厚的积雪大块大块地推落到院里的空地上。
他动作熟练,下铲精准,推雪有力,干起活来有条不紊,仿佛对这寒冷的天气和沉重的积雪早已习以为常。
孙卫东和其他几个男知青在下面奋力清理落下的雪堆,女知青们则按照李长青说的方法,用木板推雪,果然比之前用簸箕扬省力多了,效率也明显提升。
清雪的间隙,李长青的目光总会不经意地扫过林晓梅。
看着她不叫苦不叫累,虽然动作生疏却极其认真,偶尔和同伴低声交流几句,声音温和而坚定。
他想起前世关于她的一些模糊记忆,家境似乎不错,父母是知识分子,下乡后一直努力适应农村生活,后来恢复高考后考回了城里,人生轨迹与他再无交集……这一世,既然重来,他绝不能再让遗憾发生。
休息的时候,大家挤在知青点四处透风、冰冷如窖的灶房里,围着一个半死不活的小煤炉烤火。
王有德拿出烟袋锅,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雾缭绕。
孙卫东忙着用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子给大家倒热水。
气氛有些沉闷,城里来的知青和土生土长的村民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无形的、厚厚的冰墙。
李长青主动打破沉默,对孙卫东说
“孙组长,这雪一时半会儿化不了,你们烧炕的柴火还够吗?不够的话,回头我让我哥给你们送点过来,后山柞树林里枯枝多,勤快点就能捡到。”
孙卫东推了推滑到鼻梁的眼镜,有些意外,连忙道谢
“谢谢李同志关心,柴火……确实不太够了,这天气,烧炕特别费柴。”
他语气里带着真诚的感激。
林晓梅也抬起头,看了李长青一眼,眼神里多了丝暖意和感激。她轻声说
“李同志,听说你前段时间挖到了野山参,真厉害。”
这话带着知识青年对山野传奇的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
李长青笑了笑,语气平和,没有丝毫炫耀
“只是运气好碰上了而已。主要还是大山叔经验老道,没他领着,我也不敢去鹰嘴崖那地方。”
他顺势把话题引向更贴近大家生活的内容
“咱们长白山好东西多着呢,不光是人参。等开春雪化了,山野菜下来,那才叫一个鲜嫩,刺嫩芽、蕨菜、猴腿儿……城里肯定吃不到这么地道的味儿。”
这话立刻引起了知青们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问起来,暂时忘却了寒冷和疲惫
“刺嫩芽是不是就是树上长的那个嫩芽?”
“蕨菜听说烫一下凉拌特别好吃?”
“猴腿儿长什么样?名字真有意思!”
李长青便耐心地介绍起来,从各种山野菜的辨认特征、最佳采摘时令,到不同的烹饪方法和独特风味,他语言生动,描述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馋涎欲滴。
连王有德都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插话补充几句老辈人传下来的吃法或讲究。
灶房里冰冷的气氛渐渐活络起来,那层无形的冰墙似乎在笑声和讨论声中融化了一角。
林晓梅听得尤其专注,她看着李长青,发现这个农村青年不仅能干,懂得也多,言谈举止间有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见识,和她印象中那些要么木讷寡言、要么粗鲁莽撞的村民很不一样。
她忍不住问
“李同志,你怎么懂这么多?”
李长青早就想好了合情合理的说辞,自然地说
“我从小在山里跑惯了,看的听的多了,也就知道些。再就是喜欢瞎琢磨,有时候捡到不认识的蘑菇、草药,就去问问大山叔,或者找些旧书翻翻。”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知识的来源,也暗示了自己的好学,不会引起怀疑。
清雪工作持续到傍晚才基本结束,屋顶的积雪被清除,隐患解除。
临走时,李长青又特意对孙卫东和林晓梅说
“柴火的事放心,明天就让建军哥送过来。这天气,炕可不能凉着,容易生病。”
他又看似随意地对林晓梅补充了一句,语气自然
“林知青,你们女同志细发,要是有什么缝补的活,或者需要啥山货尝尝鲜,跟我妈说一声就行,邻里邻居的,别客气。”
他这是巧妙地借着母亲的名义,表达关心,不至于显得唐突。
林晓梅脸上微微一红,在昏暗的光线下看不真切,她低声道
“谢谢你,李同志。”
孙卫东也跟着再次道谢。
回去的路上,风雪又大了起来。王有德吧嗒着烟袋,对李长青说
“长青啊,没想到你跟这帮城里娃还能说到一块去。这帮娃娃,离家那么远来这,不容易啊。”
李长青笑了笑,没多说什么,心里却知道,今天这第一步,走扎实了。
他不仅帮知青点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安全隐患,留下了乐于助人的好印象,更重要的是,在林晓梅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和好感的种子。
这为他后续可能借助知青们的知识,甚至未来更广阔的合作,悄悄打开了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