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入学 (第2/2页)
“我想跟马文才一起住。”
所有人应声看去。
少年穿着蓝色学子袍缓步走来。
分明大家都穿的一样,偏偏在他身上显得身姿如玉。
一双桃花眼含情带笑,光艳动人,颇有灼灼风流之态。
实在是个才貌仙郎。
就连祝英台和梁山伯,也被分散了一下注意力。
谢清言径直走到山长夫人面前,从容一揖,笑容明艳:
“学生陈郡谢清言,来迟一步,还请师母见谅。”
“陈郡谢氏?”师母眼中也闪过一抹欣赏,语气愈发温和,“原来是谢家公子。”
谢清言这才转向一旁面色各异的众人。
最后目光落在脸色冰冷,眉眼如鹰隼一般锋利的马文才身上。
她似乎没看到对方的表情,笑吟吟地拱手道:
“在下初来乍到,听闻马公子才学出众,风姿卓绝。”
“谢清言请与马公子同住一室,也好朝夕请教。”
这话说得漂亮,更何况对方是陈郡谢氏。
倒也够格与马文才平起平坐。
或者说,如果马文才要求室友门第,那此处也没有比谢清言更适合的人了。
只是谢清言看起来,并无一分学生的样子。
倒像是从乐游原上纵马放歌、踏花归来的风流世家公子。
马文才冷哼一声,语气依旧傲慢:“就凭你?”
话虽如此,他却没再说出“你不配”这三个字。
谢清言只是含笑不语,挑眉看他。
仿佛在说“就凭我”。
师母见状,生怕再起波折,连忙打圆场:“好好好!谢清言愿意自是再好不过!’
“文才啊,谢家公子风仪出众,学问想必也是极好的,你们二人也可以好好学习!”
眼看着陈郡谢氏的公子都主动接受两人一间,其他人更是没话可说。
即便是真有苦衷的祝英台,也只能咬着唇,接受这一事实。
【叮!初步任务完成:与马文才成为室友。奖励积分5点。】
系统提示音响起。
谢清言随着学子尽数散去,连忙跟上了马文才。
她能感觉到身后无数道目光,有同情,有好奇,有幸灾乐祸,也有如祝英台那般单纯的担忧。
她无视了所有目光,只是看着马文才挺拔却傲慢的背影,深吸一口气,抬步跟了上去。
本书排雷和解答(阅前须知):
1.本文是根据07年梁祝电视剧,围绕反派角色马文才创作的同人文,该剧的设定属于古代版校园偶像剧,没有讨论太多封建制度,门当户对观念的桎梏,梁祝be的原因就是马文才强取豪夺,除了反派之外的人都很开明如现代人,很多设定并不严谨,请当做架空位面看,各种设定基本沿袭电视剧。
原剧里用的就是束修,所以文里也不会改哦,谢谢指正。
接受不了同人创作架空位面的宝宝现在可以点出去了。
2.马文才地位为什么那么高?
因为剧不严谨(记住我给出的理论),剧里马文才能够当着全书院人的面随意射杀太原王氏的公子,能够挑衅谢道韫闹罢课。
同时谢道韫能来尼山书院教书也不合理,因为如果谢道韫身为女子能来书院当教席,祝英台就没必要女扮男装来书院上课了。
处处都是不合理的一部剧,为什么要求我的创作合理?
要符合史实可以去看历史书。
后期梁山伯是王凝之的至交好友,谢安赏识如子侄的人物,凭嘴炮平叛乱,朝廷大官王卓然的救命恩人,祝家也同意了婚事(这部剧里祝老爷非常开明宠女儿),结果马文才还能强娶祝英台。
编剧明显是想写大梁传,前期梁山伯靠自己,在强敌马文才的压迫下获得了达官贵人们的赏识,一路走上人生巅峰,到了后面编剧一拍脑袋,不对啊,梁祝还要化蝶呢,把梁山伯写的太强了。于是又拔高马文才的地位,把他弄成大反派了。
只能说编剧也就光顾着抬梁山伯了,什么士族和寒门的鸿沟都没有大梁传来的要紧,相当于架空了一个像东晋的时代,再让历史人物进来给梁山伯抬咖,谢安,谢道韫,陶渊明,王凝之全都吻上来了。
完全沉浸在大梁传的艺术中不知天地为何物了,但又要圆化蝶这个be结局,因此能强娶祝英台的马文才地位也就被设置的很高。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3.文里会黑祝英台吗?
你感觉祝英台被“黑”的时候,事实上是原编剧的厌女情节在发力。
这版电视剧里的祝英台一直受人诟病,因为她要有缺点,才能体现男主的完美。
所以她被编剧特意塑造成了一个任性,不成熟,甚至间接让好姐妹沦落青楼,事后还觉得姐妹自甘堕落的人设。
她的不成熟,她的惹人烦,是编剧恶意的体现。
只有女主看不清楚,经常闹误会,梁山伯才能点醒她很多事,才会为了保护她引发很多矛盾。
但因为编剧笔力太差了,直接把梁祝写成生父和任性大小姐的形象,反而矮化了经典的梁祝形象。
如果觉得写一点这个版本的祝英台不好就是黑,现在可以点出去了。
4.这部剧这么不行,还要写剧的同人,不是吃饱了撑得吗?
因为这部剧塑造了陈冠霖版马文才,正因为编剧笔力不行,强加了很多恶意,反而让这个反派在恶意之中滋长出了自己的血肉。
我不认可这个角色除了脸一无是处的说法,反对的可以点出去了。
他的专情执拗,果决,武力值高这些尚在其次。
最关键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跪过父权。
他一直站在早逝母亲这一方,厌恶父亲的家暴行为,谴责父亲逼死母亲的做法,恨父亲纳妾的不专情行为。
即使到了2025年,都还有很多儿子站在父亲一方压迫母亲,因为他们以后也要压迫妻子,所以仍会有“身为儿子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这种嗲子文学。
然而直到最后马文才也没有跟父权和解。
这种设置依然是为了显出他的反派,因为他的父亲不算纯粹的恶人,逼死妻子后也后悔了,如今来看这算是在收割道德资本,但在二十年前的价值观里这种人是应该被原谅的,应该要和解的,但他没有,所以他是不孝顺的坏小孩。
于是编剧特意安排梁山伯谴责他“父亲打儿子有什么大不了的”,用来拔高主角的善和孝,大局观。
反而成就了马文才不原谅不和解的倔强感。
这种不原谅不和解是我一直以来反抗某些东西的信仰,是我孩提时代学到的英雄主义。
反派尚且如此,何况我哉?
因此,这篇文即使只有一个人看,我也会写下去的。
感谢你能阅读到这里,那么,让我们一起领略之后的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