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页)
距离末日爆发,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
安合县全境光复。
三镇五乡,所有的幸存者都被统一集中到了几个经过加固的安置点。
以家庭为单位,住进统一分配的楼房,享受着统一供应的电力和净水。
以过去的乡镇府为核心,正式挂牌成立了“某某公社”。
白天在武装战士的保护下,走出安置点,抢收田地里最后的粮食。
夜晚,这里是全乡唯一有光的地方。
一支支从战斗预备役中选拔出来的战斗连,驻扎在各乡镇,负责周边区域的安全巡逻。
在国道和省道上,一座座由集装箱和沙袋构筑的永久性哨站拔地而起,死死钉在所有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上。
夜幕降临,哨站顶部的探照灯便会亮起,在几十米外的柏油路面上投下一个巨大的光斑,时刻警惕着来自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
而哨站班长身旁的对讲机,不时传来其他哨站的例行通讯声。
“……二号哨位正常。”
“……三号哨位正常。”
无线电通讯网络将所有哨所和乡镇连接在一起,任何异动,都能在第一时间传回县城的指挥中心。
“班长,你说……外面还有活人吗?”
一个年轻的士兵搓着手,哈出一口白气。
班长灌了一口热茶,滚烫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山间的寒意。
“肯定有。”他看着远方的黑暗,语气笃定,“咱们总指挥不是说了吗,广播站的信号一直在往外发,总会有人听到的。”
年轻士兵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担忧。
“就是不知道,听到的是人,还是……”
他的话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班长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管来的是啥,到了咱们这儿,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咱们,就是夏国在这片废土上,重新伸出去的拳头!”
县城,三号安置点。
小区里的路灯在夜晚会准时亮起,但每家每户的窗户里,透出的都只有一盏低功率LED灯的微光。
双河水电站的发电量,对于一座决心重启工业的县城而言,终究是有些勉强。
一张《安合县战时电力管制条例》,被张贴在了每一个安置点的公告栏上。
条例用最直白的语言,规定了电力的分配次序。
第一优先级,绝对保障:医院、自来水厂、所有正在运转的工厂车间、黑山煤矿,以及指挥部与通讯站。
这些是文明的命脉,一秒钟都不能停。
第二优先级,轮流保障:粮食加工厂、冷库、以及各处防御设施的照明和警报系统。
第三优先级,有限供给:所有幸存者安置点。
条例明确规定,每户家庭,只允许拥有一盏不超过十五瓦的LED灯,以及一个严格限时供电的插座。
任何未经许可私接线路、使用电炉或空调等大功率电器的行为,都会被视为盗窃公共安全资源,惩罚是全社区的通报批评以及连续七日的无偿劳动。
此刻,小区的广场上,孩子们正看着后勤部架起的老式放映机,幕布上放着的是一部叫《地道战》的电影。
大人们则围着收音机,听着里面循环播放的、字正腔圆的新闻联播和慷慨激昂的旧时代歌曲。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所有人都知道,安合县是一座孤岛。
兵工厂内。
老旧的机床在电力的驱动下,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
张伟正戴着一副油腻的手套,小心翼翼的捧着一杆刚刚从生产线上组装完成的步枪。
崭新的枪身,泛着一层冰冷的金属光泽。
56式自动步枪,也叫56冲。
夏国军队曾经的制式装备,结构简单,皮实耐用,最适合眼下安合县的工业水平。
一名负责验枪的老兵接过步枪,拉动枪栓,子弹上膛,举枪,瞄准。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他没有开枪,只是感受着那熟悉的重量和冰冷的触感,眼眶竟有些微微发红。
“好枪……”
张伟咧着嘴。
“好东西还在后头呢!”
“咱们的人才还是太少了,总指挥给的好多图纸摆在那,没人去看,急死个人!”
他身后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用黑山煤矿的焦炭和简易高炉,炼出了第一炉滚烫的铁水。
这些铁水被浇筑成农具、武器零件,以及维修机械所必须的备品备件。
工业,这头吞金巨兽,正在被一点点的喂饱,缓慢而坚定的苏醒。
县政府大楼,三号会议室。
秦征的手指,在巨大的蜀州省行政地图上,轻轻敲了敲。
“各位,一个月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在座的所有核心成员,都下意识的挺直了腰杆。
“我们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还不错。”
“我们有电,有水,有粮食,有正在恢复的工业,还有一支能打仗的部队。”
秦征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
李健,钱坤,刘安民,沈芸,张伟,孙志华……
这些安合县的支柱,此刻脸上都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和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
是他们,跟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把这个濒临崩溃的县城,硬生生从地狱里拽了回来。
“但是。”
秦征话锋一转。
“我们不能一直待在安合县这个壳子里。”
他指了指地图上,安合县那块小小的、已经被涂成绿色的区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