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你们俩.....这是什么情况 (第1/2页)
程昱拧着眉头仔细看了看,又上手摸了摸:“好像是有些不同。
这稗草根部的颜色好像要浅白一些,也更光滑。相比之下,秧苗根茎的颜色略深。
真难为你们竟然一眼就能认出来。”
江暖道:“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就像你们富贵人家,打眼一瞧就能分辨出一件玉器是好是坏一样的道理。
不过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程昱点了点头,眉头瞬间舒展:“确是如此!”
江暖将二人带到了一块特别圈出来的秧田处,指着田里的秧苗道:“这片就是了。”
吕喻看到这些秧苗,一张老脸瞬间笑开了花:“嘿,长得可真好啊!”
就连不通农事的程昱也能看出这片秧苗的不同来,
遂问江暖:“这片秧苗与别处相比,似乎要茂盛的多,就连根茎也要粗壮些。
左稗右禾
又是单独育在此处,可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难得这位贵公子对农事感兴趣,故而江暖也没打算瞒他。
况且以自己现在的地位也没必要再继续隐瞒。
“这片秧苗是高产稻。产量约是普通稻子的二倍还多。
根据去年的种植经验,得出的预估亩产数大概是七百五十斤左右。
因为去年所得的种子不多,所以单独圈出来秧在这里。”
程昱听闻,嘴巴张了半天没合拢。
他再没常识也知道,当今世界的稻子产量亩产也二三百斤。
个别的能达到三百多斤,已经是顶了天了。
亩产七八百斤的水稻,他听都没听过。
尽管他不觉得江暖会说谎,可还是下意识的把目光投向了吕喻。
吕喻知道他的意思,郑重的点了点头:“是真的。我亲眼所见!”
程昱心服口服,真诚感叹道:“县主果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下佩服!
有您,真是我大景之幸!”
程昱表面上云淡风轻,其实心里已经酸成醋缸子了。
这姑娘不仅会赚钱,还会酿酒,就连田地也种得这样好,李二这家伙的命还真不是一般的好......
江暖用了五天的时间,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
这五天她卷的跟个陀螺一样,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才会熄灯。
还有十来天就是清明节了,临上京城的前一天。
江暖带着下人还有祭祀用品,去给养父母扫墓。
清理完墓地,摆上贡品,她絮絮叨叨的同坟里躺着人诉说了家里近一年来的变化。
说江彦考上了秀才,并拜了耿大儒为师,如今跟着耿大儒在京城念书。
说了家里新置办了多少产业,又添了多少下人。
最后说了自己封爵的事情,并且马上要去京城磕头谢恩了。
请求他们保佑家里顺顺利利,人畜安康。
磕了头打了爆竹,江暖又在墓前坐了一会,这才收拾了东西下山。
次日三月十一,宜祭祀宜动土宜远行。
一早江暖就告别了父老乡亲,跟着程昱踏上了北上京城的路。
停靠冯乘县码头的时候,吕县令和听到消息的胡掌柜以及周明方等人,纷纷赶来送行。
尤其是胡掌柜以及周明方。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
一个农家女在没有任何助力的情况下,竟然走到了如今让他们只能仰望的高度。
他们心生感慨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这姑娘的坚韧与智慧,更是与有荣焉。
经十多天的航行,大船顺风顺水的到了沙城,再从沙城上岸,改走陆路,晓行夜宿。
如此又走了将近二十多天,终于在四月二十二日下午抵达了京城。
全程一个月又十一天。
江暖八辈子也没坐过这么久的马车,感觉屁股都要颠掉了。
再次怀念前世的汽车和高速路。
耿大儒带着江彦亲自去城门口接的她。
江暖受宠若惊:“您老人家怎么来了?”
耿大儒捋着胡子乐呵呵道:“救命恩人抵京,我老人家来迎一迎又怎么了。
路上一切都顺利吧?”
江暖笑眯眯的点头:“托您老的福,除了马车差点颠断腰,一切顺利。”
“哈哈哈哈。你这丫头,哪怕是当了县主还是如此促狭......”
半年不见小少年又长高了一大截,看起来竟是要比江暖还要高半个头。
江彦见到许久不见的姐姐,满心满眼的欣喜。
即便是少年老成,也不由露出几分稚气和依恋来。
城门口到底不是说话的地方。
一行人寒暄几句,马车就再次启程。
江家在京城没有房产,驿馆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这里是专门接待进京述职的大员和外国朝贡使者的地方。
有点类似于前世的钓鱼台国宾馆,环境非常不错。
宫中传来消息,说是一路舟车劳顿,让江暖休息一晚后,第二天再进宫谢恩,也还算人性。
程昱把江暖送到驿馆后,就进宫交差去了。倒是耿大儒和江彦留下来陪她吃了一顿晚饭。
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就听到门外的侍者来报,说晋王殿下到了。
屋内的三人,你看我我看你均是一脸懵逼。
耿大儒和江彦想的是:这位天皇贵胄这时候来这里,究竟有何要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