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定量模型 (第2/2页)
粮食可持续天数=200石/4.7石/日≈42.5天”
算到这里,她顿了顿,看向苏源和墨尘:“这意味着,在不考虑任何新粮源,且严格按此标准配给的情况下,现存粮食最多可支撑所有人42天。但这是理论极值,需预留缓冲应对突发状况,故实际应按35天规划。”
苏源听到这个数字,脸色稍缓。一个多月的时间,或许能找到转机。墨尘则更关注那严格的配给量:“每日仅0.3升粥?这…仅能吊命而已。”尤其是对需要干重活的青壮,0.5升也远远不够。
“是的,此为生存底线配给。”云芷毫无波澜地确认,“目的非让人饱腹,而是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避免系统因资源耗尽而提前崩溃。饥饿感会持续存在,但不会致死。这是当前约束下的最优解。”
残酷,但真实。
接着,她开始阐述具体的分配和管理方案:
“一、分级配给:劳动者每日0.5升份额,非劳动者每日0.3升份额。严格区分,公示标准,减少不公怨言。”
“二、定点定时分发:于镇外空地设立唯一分发点。每日仅一次,过时不候。由墨先生组织兵丁及部分可信镇民维持秩序。”
“三、流程标准化:制作简易竹牌或木筹作为凭证。劳动者凭完成工作量兑换‘工筹’换取食物;老弱则需登记造册(粗略),按序领取,防止重复冒领。”
“四、武力威慑:分发期间,守军必须全员警戒,对任何冲击分发点、抢夺食物之行为,予以最严厉之惩戒,必要时格杀勿论。秩序高于个体生命。”
“五、信息透明:公开粮食总量与可持续天数,让所有人知晓现状,避免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谣言。”
她一条条说来,逻辑严密,考虑周详,将一场可能引发暴动的人道危机,硬生生拆解成了一个可量化、可执行、可控制的资源管理项目。
苏源听着,心中的不忍渐渐被一种冰冷的现实感所取代。他明白,这是目前唯一能尽可能多救人、且保住小镇的办法。虽然残酷,但已是绝境中的最优选择。他沉重地点了点头:“就…就依先生之言。”
墨尘眼中则是精光闪动。云芷这套方案,简直是将他的“秩序”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控制、计算和效率!他立刻拱手:“公子,云先生,此事交由墨某去办!必严格执行此‘定量模型’!”
他甚至下意识地用上了云芷的术语。
方案既定,立刻执行。
墨尘雷厉风行,拿着云芷快速列出的要点和计算数据,迅速出去安排。组织人手、制作竹筹、清点粮食、布置分发点、调动守军…整个小镇仿佛一台生锈的机器,开始被强行注入秩序的力量,艰难地运转起来。
云芷走到窗边,看着外面。
栅栏外,在兵丁的呵斥和引导下,流民们开始排起歪歪扭扭的长队,虽然依旧面黄肌瘦,眼神惶恐,但那种盲目的疯狂似乎稍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规则的敬畏和对那一点点食物的渴望。
镇内,王掌柜带着伙计,开始严格按照云芷计算出的比例,将粮食倒入大锅熬粥,每一勺都关乎着模型的精准。
数学,正在尝试驾驭混乱的人性。
理性,正在艰难地构建着脆弱的秩序。
云芷的超维神识虽然无法外放进行大范围扫描,但其内核的强大计算力,却通过这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和模型,具现化为了影响现实的力量。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这个定量模型脆弱无比,任何意外(如天气、疾病、外部攻击)都可能使其崩溃。
但至少,她为这座小镇和这些流民,争取到了三十五天的时间。
三十五天,能发生很多事。
也足够她,进行下一步的计算与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