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蓝色彩鸮 (第2/2页)
如何安置之,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但我们之前并无相关经验,臣提议以石嘴山军镇作为试点,参考南匈奴人的安置办法,将新归顺的北匈奴人等安置于石嘴山军镇,就此摸索制定相关包括北匈奴人为主的‘内附’政策。”
宗政明月插话说道:“自匈奴王庭不断西迁之后,不少北匈奴人滞留于新夏朝边墙以外的北匈奴地,如果风调雨顺,牧草茂盛,还可居住,但时有旱灾、蝗灾、瘟疫,他们就只有等死了,否则就只能越过边境,劫掠我朝村庄了。故可在石嘴山军镇专设收容地,将这些游牧人迁入边境之内,半农耕,半游牧,这样他们有了衣食保证,边境上也就自然安宁了。”
“可。此事有劳国相与梅军镇长商议实施之。归顺的北匈奴人与其他国民一视同仁,他们的优秀子弟也可到新朝内阁各个部门任职,赐平民籍;若担任要职公务人员或部门主管的官员,一律赐姓刘。”
(“天下匈奴遍地刘”,帝贺此举当可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是也。)
说完正欲转身再与明月长老探讨天庭龙族之事的刘贺,又被韩晓健拉住了:“王上,还有一件大喜事,老臣想与您分享。”
“哦,是何喜事?”
“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控井方法,此技术可极大提高打井之效率,老臣拟在全国推广之。”
“韩相,推广之事你自决之,包括皇权日常事务在内的职责,本王都授权于你,自不用再大事小事都向本王汇报。不过,对于你提到的新的控井方法,本王倒是好奇的,有劳你详述之。”
“王上,新的控井方法,其做法是:用木板拼个圆环,平放在凿井之处。然后在圆环上用砖或石砌起一个上下直立的井筒,用草绳固定成一体,犹如拔地而起的烟囱。一副木架凌驾于井筒之上方,顶端安置滑轮。一条又粗又长的绳子穿过滑轮,一端系着泥兜,下到井筒底部;另一端被十数个劳力紧紧牵拽着。掘井人把挖下的泥土装在泥兜里,呼叫一声,外面的人们便喊着号子把泥兜拉上来。随着掘进的不断深入,井筒逐渐下沉,直到井下出水,才把井筒落在较为坚硬的地层上。一口井就这样建成了。”
(上述控井方法可考《吕氏春秋•勿耕》:“伯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而伯益为羌人的先祖大禹时代之人,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上述控井方法技术含量很高,直到20世纪50年代上述方法还在普遍使用。)
“甚好!发明此控井之法者,当重赏之,此事有劳国相。”
“好的,王上,老臣这就去办。”韩晓健行礼回应道。
刘贺挥了挥手示意韩晓健等人退下,而后和娜菌王妃等人向插旗口窑洞走去。刚至窑洞口,就瞧见王村长满脸沮丧候在那里。
“何事如此慌张?”刘贺问道。
王村长忙跪下回话:“王上,午休后,彩陶炉方才开炉,仅有您和王妃‘滴血认亲’的那一对蓝鸮陶瓷烧制成功,其余的,皆失败了。”
刘贺眉头微皱,踏入窑洞审视,只见刚从彩陶炉中清理出的陶瓷碎片四处散落。刘贺蹲下身拾起一块碎片端详,沉声道:“切莫灰心,制陶本就艰难,需仔细查验失败之因,究竟是火候、陶土,亦或另有他故。”
王村长闻后稍感心安,赶忙谢恩,即刻召集制陶师傅对彩陶炉的整个烧制过程进行复盘。然其提及最后一次开炉时曾现异象:哗啦啦地升起一道白气,地面亦有震动之感。那白气升至半空便化为白云,笼罩此窑洞,渐显绯红之色,映照一切皆如桃花。
娜菌王妃尚沉醉于这奇妙异象之时,小心翼翼地双手捧起那对活灵活现的蓝色彩鸮,眼中闪烁着惊喜与兴奋的光芒,几欲满溢而出。她的嘴角情不自禁地上扬,绽露出一个无比绚烂的笑容,恰似春日盛开之花,娇艳妩媚,令人心驰神往。
娜菌王妃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彩鸮,笑得愈发甜美动人。她微微侧头,目光流转,落在了身旁的刘贺身上。那眼神中饱含着深深的爱恋和柔情蜜意,宛如一泓清泉,清澈而又澄明。
就这样,她一直保持着微笑,那是一种最为温柔、最为美丽的笑。这笑容如春风拂面般温暖人心,又如夏夜繁星点点般璀璨耀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情,更是娜菌王妃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流露。
因为这对蓝色彩鸮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它们是她和帝贺之间珍贵的爱情信物。这可是经过无数次尝试后,唯一一次烧制成功的作品啊!而且还是使用了他们两人爱的元血才得以完成的。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意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