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夏朝末日悲歌,五路突围逃亡 (第1/2页)
宗政明月长老分身踏入两千多年前的时空隧道,以神秘的画外音穿透时空,娓娓道来“陇山成纪故事”。
蒙太奇转身(分镜头、多场景)(配以明月长老的话外音)
第一个分镜头:夏朝二里头都城皇宫(现河南洛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用吴起的话:“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这一地理范围的中心就是洛阳盆地。)
从新都城斟鄩逃回夏朝建国之老都城二里头的末代夏王桀,跪在开创最早中国之夏朝的先祖大禹画像前,反思自己不爱惜子民、荒于朝政的过错,断了夏族人的国运,对不起列祖列宗,故决意与二里头都城共存亡,城破人亡,追随先人的灵魂而去。
随后,夏王桀在皇宫召开残存的夏朝贵族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决议,最终决定分东南西北中五路逃亡,保存有生力量,伺机再重整河山,以图东山再起,复国夏朝。
由大祭司夏耕带领中路队伍,携带夏朝的精神图腾象征之禹羌琉璃法杖和书写羌人史诗的羊皮书,以及记录夏朝文化生活的刻满符咒、密语的“亮黑红的彩陶”(表面漆黑,里面红色)(韩非子十过篇说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详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页。),潜回羌人发祥地烟云洞,好生密藏后,再前往祖地瞿昙,与太子夏伯益汇合;
太子夏伯益带领西路队伍,携带与禹羌琉璃法杖同等比例复制、同等法力的黄金法杖,代表夏朝文字的“夏朝龙印”,珍贵的黄金面具和大量青铜器,以及可以通天的青铜制建木神灯,遗留的夏族贵族随同,由大将军刘伯温率残存骑兵,护送回祖地瞿昙,由看守祖地之姚氏族群接应;祖地瞿昙作为各路逃亡队伍安定后的联络地。
小王子夏伯阳带领北路军,携带夏朝皇宫财宝、在与商汤军队战斗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先进兵器制件和工艺图样,由夏王残存卫队三百人和夏族残存青壮男女三千人护送,潜往大祭司占卜之夏族将再次复兴之地之“七十个黑山头”,远离中原而休养生息,大力壮大人口,发展生产,以作为复兴夏朝的根据地。
二公主夏云曦带领由原涂山氏部落族群组成的东路队伍,潜回会稽山寻找原百越族群,寻求支持。
三公主夏云梦带领由原三黎九族部落联盟组成的南路队伍,往南发展,可至恒河流域,寻找先人迁徙族群。
(东、南方向的逃亡剧情,欢迎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发挥你们伟大的想象力,在“读圈”分享你们的精彩故事,作者将根据读者意愿署名,加更予以发布,谢谢!这部分剧情也将在第五时空“元宇宙”进行交流。)
东南北三路人马到达目的地后,即派出联络信使前往祖地瞿昙,报告具体安顿的情况,由大祭司会商太子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方案。
最后的朝议暂定依占卜神示之第一发展根据地为北方向的“七十个黑山头”,请伯阳王子到达目的地后,迅速查清当地情况,形成可复兴之地的考察报告,以供决策之用。
五路人马从皇宫直达城外的秘道悄然突围,而夏王桀则“公然”上了城头,与“最后的死士们”搏杀商人攻城士兵,商人攻城指挥官看见夏王桀仍在,误判夏人主力仍在城中,故迅速调集预备部队大力攻城。
在二里头都城“城破”时,正欲拔剑自刎的夏王桀虽被贴身护卫闪灵救出,但于黄河入海前最末一个大河曲处,即“天下为家”的夏王启建都安邑城之夏县的东下冯,仍为商人追兵俘获,后被放逐并惨死于南巢。闪灵在砍杀数十个商人士兵后,力竭而亡。
第二个分镜头:北川烟云洞
大祭司夏耕率队顺利抵达烟云洞。大祭司在施咒做法后,将羊皮书封印于彩陶之中,秘隐于烟云洞中,安排左护法龚幸颐家族值守。
待诸事交待妥当,大祭司夏耕正准备率领右护法李源战己及其族人前往祖地,与太子夏伯益汇合,突有来自昆仑神山的珞伽信使率领异族战士到来。
夏耕心中突然悸动,已觉大事不好。
果不其然,珞伽信使告知,太子夏伯益在夏王的三星堆别宫被商汤追兵团团包围,太子妃姚小倩突出重围,前往祖地求援,半路被商人伏击而身受重伤。
正值姚小倩将被商人斩首之际,幸得昆仑异族战士和祖地接应力量之姚小倩父亲姚汉寿率族人及时出现,救下太子妃,但太子妃伤势过重,尚处于昏迷之中。
他们随后在三星堆别宫寻找数日,但却没能找到太子夏伯益、刘伯温大将军及随其逃亡出来的夏朝贵族们,他们仿佛凭空消失了,在地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他们也没有遇到商汤追兵。
经过商议,珞伽信使留下昆仑巫医湿婆,治疗太子妃,随姚氏族群暂撤回祖地瞿昙,等待消息。
珞伽信使则根据姚汉寿族长提供的路线和信息前往烟云洞,拟找到大祭司商议对策,再派人告知后续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