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灵台清明 (第1/2页)
自打从那堆“废铜烂铁”里扒拉出那尊唐代鎏金铜佛,陈墨白在金三钱眼里的地位,那是“噌噌”往上涨。老家伙虽然嘴上还时不时挤兑他两句,但那眼神里透出的意味,已然从“看热闹的闲人”升级成了“可堪造就的后生”,偶尔甚至还会带着点“这小子邪门”的探究。
陈墨白自个儿心里也美。不仅是因为捡了个大漏,更是因为那尊小佛的存在,无声地证明了他选择的道路没错,细水长流,精准控制,方能走得长远。那枚贴身戴着的药玉更是功不可没,如今已成了他不可或缺的“稳压器”,时刻抚平着他因频繁使用能力而产生的细微精神涟漪。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某种平静的轨道。博古斋的生意不温不火,足够糊口。师父病情稳定后,已出院回到了博古斋。他每日里除了照料师父,看店,便是继续潜心钻研《鉴古心经》与《斫玉录》,不断锤炼那“收放自如”的感知力。他将这种控制力的练习融入到了日常的每一次触摸中,无论是给顾客拿取商品,还是整理博古斋的库存,甚至是日常喝茶的杯子、吃饭的碗筷,他都会下意识地凝聚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感知力,轻轻触碰,旋即收回。
这种练习枯燥却有效。他感觉自己对精神力的驾驭越发纯熟,如同臂使指。感知的“分辨率”也在悄然提升。以前感知一件器物,像是隔着毛玻璃看风景,如今那层玻璃似乎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透明,能看清更多的细节。
这天下午,店里没什么人。小泉在一旁拿着鸡毛掸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掸着灰,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陈墨白则坐在柜台后,手里摩挲着一把师父以前常用的紫砂小壶。这壶泥料不错,做工也规整,是清末民初的物件,平日里泡茶甚是好用。
他习惯性地凝聚起一丝感知力,轻轻探入。
原本只是想感受一下泥料的烧结温度和大概年份,这对他已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而,就在感知力触及壶身内壁的刹那,一些极其细微、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东西”,顺着那丝精神力流淌了回来。
那不再是关于泥土、火焰、年代的冰冷信息,而是一种……情绪?
一种专注、投入,甚至带着几分愉悦的满足感。仿佛能看到一位老匠人,在昏暗的灯下,用心地拍打着泥片,精心修整着壶嘴壶把,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手中泥土的尊重和对成品的期待。那情绪很淡,如同远山的薄雾,却真实可感。
陈墨白猛地缩回手,像是被烫了一下,眼睛瞪得溜圆,心脏砰砰直跳。
怎么回事?
幻觉?还是……感知又失控了?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再次小心翼翼地探出感知力,这一次,目标明确,不是泥料,不是工艺,而是试图捕捉那残留的情绪。
找到了!
那微弱的、几乎要消散在时光中的愉悦和专注,依旧附着在壶身内部,那是匠人手指反复摩挲、心神灌注之地!
他猛地站起身,动作之大把旁边打瞌睡的小泉吓了一跳。
“墨…墨白哥,咋了?”
“没…没事!你继续!”陈墨白声音有些发颤,压抑着巨大的兴奋和震惊。他快步在店里转悠起来,目光扫过一件件熟悉的器物。
他拿起一只民国粉彩小碟,感知力聚焦,一丝匆忙和敷衍,彩料勾勒略显潦草。他拂过一件清中期青花笔筒,感知力深入,一种沉稳和自信,运笔流畅,布局从容。他甚至摸了一把师父闻成海常用的黄花梨算盘,感知力轻触,感受到的却是师父往日拨算盘时的那种精打细算、偶尔为生意发愁的焦虑,以及长年摩挲留下的温润包浆感。
真的!是真的!
他的能力进阶了!在能够精准控制感知深度和焦点之后,他竟然触及到了一个更微观、更神奇的层面,捕捉器物制作过程中,创作者残留的情绪碎片!
这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记录,而是带着温度的生命印记!
《鉴古心经》里似乎隐约提到过“物有餘情,匠心有痕”之类的玄乎话,他当初只当是比喻,没想到竟是真实不虚的境界!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白完全沉浸在了这个新奇发现的世界里。他像是拿到了一个新玩具的孩子,乐此不疲地触摸着所能接触到的一切老物件。
他发现,大部分传承有序、精心制作的器物,上面残留的情绪多是正面的,专注、喜悦、自豪、期待。一件精美的官窑瓷器,可能蕴含着画师绘制时的精心雕琢和烧造成功后的欣慰;一方好的端砚,能感受到石匠剖石时的谨慎和打磨时的耐心。
而一些粗制滥造、或者被迫赶工出来的东西,则往往带着敷衍、焦虑甚至怨气。一件修补过的器物,除了原本制作者的情绪,还能感受到修补匠人的无奈和将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