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平地惊雷 (第1/2页)
北京的任命和嘉奖,如同平地惊雷,彻底改变了红星厂的命运,仿佛历史的变革,又宛如时代的惊雷!
厂牌被摘下的那天,工人们自发地站满了广场,心中涌起百般滋味,许多老师傅抚摸着那块斑驳的木牌,眼眶通红。
第二天,一块崭新、巨大的铜牌挂了上去,上面是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第七研究院。
红星厂不再是厂,它成了一个直属军委,拥有最高优先级的国家级科研单位。
山路被拓宽、硬化,一辆辆满载着全新设备的重型卡车,取代了以往运送煤炭和铁矿石的破旧货车,轰鸣着开进山谷。
那些工人们当宝贝一样维护了几十年的老旧车床,被整齐地封存进仓库,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苏制、甚至东德造的精密机床。
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大学生和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顶尖技术员,带着几分好奇和敬畏,走进了这座传说中的山中圣地。
赵刚忙得脚不沾地,嘴巴却一直咧到耳根。
他每天奔波于各个施工现场和新成立的部门之间,嗓门比以前更大了,腰杆也挺得更直了。
而风暴的中心,陈致远,却比以前更安静了。
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的是一张巨大的图纸。
那上面画着的,不再是任何火炮的结构,而是一个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机械怪物——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系统在他脑中,已经解锁了五十年代中期最顶尖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这是足以让一个国家的空军,从螺旋桨时代一步跨入喷气时代的钥匙。
“致远,李振部长派人送来的地质图,全国的!还有,你要的钛矿样本,也从几个矿区送来了。”
赵刚推门进来,兴奋地把一堆资料放在桌上。
陈致远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
“通知下去,所有项目组负责人,开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新老技术骨干。
当陈致远将那张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图挂在墙上时,整个房间陷入了死寂。
“这……这是什么?”
一个从沈阳飞机厂调来的老专家,颤抖着声音问。
“航空发动机。”
陈致远平静地回答,“我们的下一个目标,造出它,然后把它,装到我们自己设计的战斗机上。”
全场哗然。
造飞机?还是喷气式飞机?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们刚刚才解决了炮管钢的问题,现在就要一步登天去搞航空发动机?
这跨度也太大了!
“陈院长,”老专家站了起来,语气带着尊重但更多的是质疑,“恕我直言,这不可能。我们没有高温合金,没有精密铸造技术,更没有相关的试验设备。这不是靠热情就能解决的问题。”
“没有,就去造。”
陈致远的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所有的议论,“高温合金的配方,我有。精密铸造的工艺,我来设计。试验设备,我们自己建。各位要做的,就是把图纸上的每一个零件,变成现实。”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平静而坚定:“国家把第七研究院交给我们,不是让我们来讨论‘可不可能’的。是让我们来解决‘如何做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