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亡国之相 (第1/2页)
陈绍一口气,骂了个爽。
对于童贯这次伐辽,他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人怎么能废物成这个模样。
你前二十年抚边伐夏、镇压吐蕃的气势呢!
他自己是恨其不争,但是看在胜捷军这些亲卫眼里,就是他陈绍刻薄寡恩了。
因为你是童宣帅提拔起来的,若是没有宣帅,你如今还是个粮运使呢!
大虎在一旁看着,在杨三七开口时候,他心里就暗道这群人胆子真大。
还敢来找东家要钱作为贴身侍卫,他可太知道陈绍有多缺钱了。
果然,东家马上急眼了。
整个定难军,谁不知道东家天天被人缠着要钱。
那杨成,上次都把东家逼得不敢出门了。
陈绍的定难军很会赚钱,也很能赚钱,西北的产出恰好是中原紧俏的,而且还垄断了西域商道。
但是他缺钱也是真缺钱。
陈绍破口大骂,杨三七等人脸色铁青,但是看着他那亲卫,都不敢随便开口。
等到从节帅府出来,杨三七回头看了一眼,然后重重地啐了一口。
带着手下,骑马离开。
来时这一路上,他们心情还算不错,瞧着如今这定难军好生兴旺,原本打算在这里玩几天。
甚至在杨三七的意识中,已经笃定了绍哥儿会给他包圆了,让他尽情玩乐,最后再打包一笔不菲的盘缠。
毕竟当年绍哥儿没多少钱的时候,都能做的面面俱到,宣帅给了他一千贯,他当天拿出七百贯来请客。
杨三七甚至能想象的到,回去之后宣帅暴怒的样子。
如今整个大宋,都在为燕京的事而勒紧裤腰带,偏偏最富足的西北定难军一毛不拔!
亏他还是胜捷军出身,简直是把忘恩负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三七等人走了不久之后,又来了一批人,点名要见陈绍。
见他们也是从汴梁来的,陈绍好奇之下,让人请了进来。
来人身穿青碧色圆领窄袖袍,戴黑色软脚幞头,系着黑鞓素带。
陈绍在皇宫的捧日军做过指挥使,认得这是内侍省的小黄门,确实是汴梁来的。
“你就是陈绍?”
噌的一声,客堂上陈绍的侍卫们拔出刀来。
三个小黄门吓得一哆嗦,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一言不合就要拔刀,难道不知道自己是汴梁来的么!
他们在外面横惯了,尤其是到了地方,哪次不是予取予求。
就拔刀这件事,自己回去添油加醋说一遍,就要叫他这个官儿当不下去!
不过如今人在屋檐下,还是暂时低低头的为好。
其中一个小黄门壮着胆子,说道:“陈绍,遣散安置那么多都门禁军,你知道吧。”
“如今要编练新军,朝廷库藏暂时匮乏了些,各地的官员都争相捐献,你要捐多少?”
又是来要钱的?
陈绍看着这几个人嚣张的嘴脸,心里说不出的厌恶,他们仗着梁师成的势力,以前还不知道恶心过多少人。
为首那个小黄门,手里拿着白犀牛尾制成,柄嵌乌木的拂尘,陈绍知道这是近侍宦首。
他仔细想了想,如今这个局势,大宋是被玩坏了。
搜刮地皮,搜刮到自己这种手握军政大权的藩镇头上了。
若是以前,陈绍对梁师成这种人,还是很忌惮的。说不定真就挤出些来,贿赂他一番。
但是如今嘛,汴梁的那群货,已经不放在陈绍眼里了。
有能耐你就来,惹急了老子还主动去呢。
陈绍对着大虎使了个眼色,站起身就要离开。
小黄门头领急了,拈着兰花指,骂道:“大胆!”
大虎看着几人,心中暗道算你们倒霉,两伙人的怒火,都发到你们身上了。
几个亲卫凑了上来,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三个小黄门。
不一会,侍卫们就用马车,运了三具尸体出去。
诚如陈绍所想的一样,大宋的财计彻底崩塌了,蔡京也没办法。
本来他从皇帝手里,死死保住了一些钱财,要用来训练新军。
但是被童贯这么一折腾,宝钞彻底没有了信誉,他手里最大的王牌成了废纸。
那新军可以不再训练了么?
万万不能,这已经动摇大宋的根本了,没有一支强有力的中央军,再加上伐辽之战打的如此之差。
像是西军这种精锐边军,已经不拿朝廷当回事,自行从河北撤兵,回到了老家。
路上为了筹集盘缠,还打劫了河北几个州的府库,朝廷也是装着不知道,不敢再激怒他们。
一天之内,被连续恶心了两次,陈绍心情奇差,咒骂了朝廷那些蛀虫一番之后,又想起童贯的骚操作来。
他忍不住叹了口气,有时候人老了,真的适当地退一退,不然容易把前半辈子的功绩,全部搭进去。
陈绍刚来的时候,还有点看不起童贯,就是因为历史书上的童贯很拉胯。
但是随着接触下来,他又觉得童贯还可以,尤其是了解他以前的功绩之后。
不过,自从伐辽这件事提上他的议程,童贯就彻底疯狂了。逼死刘法、战前裁撤西军武将、一败立马退到河间府、三次败于残血契丹之手最后,来了陀最大的——花钱买燕京。
这个赎城金,你给女真鞑子些钱啊,奢侈品,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的就算了。
可他给了女真人一百万石漕粮,真是罪该万死!
原本养不起辽人奴隶的女真鞑子,如今可以放心大胆地驱使辽人仆从了。
想到如今朝廷是穷疯了,搞不好还会来要钱,陈绍直接喊道:“来人呐,着承宣司,派人去汴梁,就说西夏打下来了,请官家把承诺好要给的粮饷快些发下来,我要犒赏灭夏的有功之人!”
——
汴梁城。
蔡府,书房内,临时被当做了政事堂,甚至还挂了门匾,满满当当的都是文臣璞头在到处晃动。
不知道多少官员在等着或求见,或禀事,或接批复公文,或请示什么事情。
因为蔡京年纪大,官家特许他在自己宅子里处理政务,这些官员每日里,便来到蔡府聚集。
放在以前,这些士大夫们纵然不高声谈笑,也会低声往还,熙熙攘攘得有如集市。
可是此刻在政事堂外都是眼观鼻鼻观心,恭谨肃穆如对大宾,只等着蔡京的召唤。
只有他们这些真正接触到国家核心决策的,才知道如今的局势有多糜烂。
曾经以富裕著称的大宋,到了这个时候,竟然穷的要亡国了!
大家虽然平日里,吃喝玩乐,富贵闲适。
但此时,也不得不提起劲来,尽量把这段困难期度过,再怎么着,也不能让国家财计继续糜烂下去。
只不过这政事稍微一想,就叫人脑袋都要炸开了,实在是太难了,到处都有亏空.
前几日,官家竟然还要伸手,要钱修建园子。
蔡相当场就要辞官回乡,这才让赵佶收敛了一点。
大家知道蔡相的难处,也知道这世上,恐怕只有他能尝试着挽救大宋了。正在恭谨等候之际,就见一名紫袍文臣带着几名元随,昂然直向政事堂而来。
看到这名紫袍文臣,在外等候的文臣璞头顿时如被风吹折一般,矮下去一片,向他施礼。
这紫袍文臣面若冠玉,三缕墨髯,端的是好卖相。此人正是蔡京长子蔡攸,只见他一副志满意得模样,朝前直行,对身左身右,那些躬身行礼的青袍绿袍文臣,视若未见。
几个身份还算够的人趋前向蔡攸招呼,口口声声都是小蔡相公,而蔡攸只是摆手:“要事在身,不能稍停,恕罪,恕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