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火箭发动机 (第1/2页)
“观众朋友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成都电视台的女记者对着镜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她侧身让开,将身后那架庞大的银灰色图-154客机完整地纳入画面。
“现在在我身后的,就是刚刚从苏联飞抵我们成都双流机场的图-154客机!”
“这是苏联目前最先进的主力民航客机之一!”
记者语速飞快,极力渲染着气氛,“这一次,我们四川航空公司,一次性引进了整整四架,这将极大增强我们川航的运力,开辟更多航线,造福西南百姓!”
她话锋一转,抛出了最吸引人的噱头:“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价值连城的大型客机,竟然不是用外汇购买的,而是用我们四川的水果罐头、河南的牛肉罐头、乃至暖水瓶、牛仔裤这些轻工业品,从苏联‘换’回来的!”
她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开始描绘一个曲折离奇、充满胆识和智慧的跨国贸易传奇,极力吊起观众的胃口。
成都电视台作为西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卫视,此刻无数家庭正收看着这则新闻。
电视机前,观众们议论纷纷,四川方言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哎哟喂!用罐头换飞机?这个老板是哪个哦?太凶了撒!”
“了不得!了不得!这才是真的胆大心细,为国争光哦!”
“啧啧,这得要好大的本事啊,真是为我们四川长脸!”
……
与此同时,重庆万县。
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的老人正独自看着电视。
他的一条腿明显行动不便,一只眼睛浑浊无光,另一只则专注地盯着屏幕。
当听到“罐头换飞机”这几个字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
那只尚能视物的独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混合着惊叹、缅怀,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
这时,一个同样年老妇人端着一碗稀饭走进来,絮叨着:“老牟啊,你身体不好就多歇歇,少看点电视,费神。”
被称作老牟的老人艰难地用手臂撑起一点身子。
他叫牟其中,年轻时的他也曾野心勃勃,闯荡四方。
八十年代两次入狱,在监狱里得罪了人,被打断了一条腿。
出狱后不甘沉寂,将最早的中德商店升级为中德实业开发总公司,不知得了哪路“神仙”关照,竟从银行贷出了数百万巨款。
他当年何尝没有天马行空的设想?
开发三峡旅游资源、在万县兴建大型服装厂……然而最终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背后的“金主”似乎极有耐心,并未过多苛责。
甚至帮他将公司迁往重庆,将“中德”改为更具气势的“南德集团”,开启了国际贸易的征程,视野从万县投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结果呢?
与美国公司合作进口2万吨白糖,最终血亏,只能跳楼价甩卖给广西糖厂;
组建公司雄心勃勃在沿海收购海蜇皮欲出口国外,却被外商违约,亏损数百万;
看好冰箱市场,从韩国进口3000台冰箱,却因市场骤变而大量积压……
接连的惨败,终于耗尽了幕后金主最后的耐心。
来人弄瞎了他的一只眼睛,丢下一句:“眼睛瞎了,才会投资你这种项目!”
自此,牟其中彻底颓唐,心气尽失,如同被拔掉了牙的老虎,黯然回到万县老家度日等死。
此刻,听着电视里介绍那位神秘的“国际巨倒”,竟真为川航弄回来了四架实实在在的飞机,他心中五味杂陈。
那是一种久违的、几乎被遗忘的豪情在翻涌,夹杂着巨大的羡慕和更深的颓唐。
这种在国际贸易中纵横捭阖、化不可能为可能,正是他毕生追求却最终惨败的梦想啊!
而就在他下意识地猜测,能完成如此壮举的人物,该是位怎样年纪、何等气派的商界巨擘时。
电视镜头猛地推近,对准了刚刚舷梯上走下的那个年轻人。
那张年轻得过分、甚至带着几分学生气的脸庞出现在画面中时,牟其中独眼猛地睁大,呼吸都为之一窒。
不仅是他,所有此刻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这就是那个完成了“罐头换飞机”奇迹的巨头?
与他们想象中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形象,相差何止万里!
……
时间回到三天前,飞机刚刚停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