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房间里站不下 (第2/2页)
这次考校太学生的最后点评他也抽空过来了。
二十五名太学生肃立堂下,等待着决定去留的时刻。
陈纪首先宣布了各曹的阶段性考评结果和出勤记录。
接着,各曹掾史根据自己部门的观察,对见习生进行点评。
评价极为直接,毫不留情。
“阮瑀,肯学肯问,心思活络,善行文,精音律,于工造一道亦有悟性,虽对格物知之甚少,却为可造之材。甲上”
“张升,细心精明,仓曹,田曹,集曹皆给出有耐心!有信心,虽工作进度稍慢但却稳,出错少。甲中”
“周温,品性上佳,工作勤恳,善与民沟通,颇具德行。甲中”
“.”
“.”
一条条结合日志,工作情况,人员观察得出的结论被陈纪一条条的念了出来。
点评完毕厚,陈纪也宣布了最终结果。
“经综合考校,见习合格,准予留用者,计十九人:阮瑀,周温,吴克,张升,钱佳……”他念出了一串名字。
未被念到名字的六人,包括脸色煞白的许琛,瞬间面如死灰。
“其余六位。”陈纪语气平淡,听不出情绪。
“考评未达留用标准,郡守府赠予盘缠,即日可自行返乡,或仍愿逗留并州者,可暂居晋阳,虽府衙暂无职缺,亦可在郡学中求学,是去是留全凭自选。”
沉默。
巨大的失落笼罩着那六人。
有人不甘地张了张嘴,最终却颓然低下头。
两个月前,他们是意气风发的太学生,两个月后,他们被这套务实的体系判定为不合格。
荀彧的目光扫过堂下众人,在阮瑀等留用者脸上停留片刻,又在落选者身上掠过,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静。
“尔等落选并不能说明尔等是失败的,并州与其他地方皆不相同,想要适应便需要习惯,你们能力并没有比留下者差多少,只是对环境的适应弱了几分。
我的建议是尔等可以多留一阵,好好体会一番真正的民间疾苦,才能够知晓尔等想要实现的抱负究竟为何物。”
说完,他又看向了那些合格的。
“合格者,去留亦是随意,留者,请戒骄戒躁,尔等不过初窥门径,前路漫漫,望尔等永葆此心,脚踏实地,以百姓疾苦为念。
去者,亦勿馁,此番历练,或为尔等日后立身之鉴,天下之大,非止并州一途,望归乡后,莫忘这两月所见之民生疾苦,所历之实务艰难。
为官为民,纸上谈兵易,躬身力行难,望好自为之。”
偏厅内,一片寂静。
留下的十九人,心中激荡着被认可的激动,和责任与期许压上来的紧张。
而失败的六人,有三个选择了收拾行囊。
洛阳的风花雪月,终究是要比并州的风雪与苦寒更让人难以舍弃。
一场始于理想主义的北向之旅,最终被现实的实务考校画上了残酷句号。
留下的阮瑀等人知道,他们的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注定沾满泥土,充满挑战。
——
五原。
五月中旬的天气开始如同春天般的温暖和煦了。
护匈奴校尉府中。
黄忠时而看着军报,时而看向张显。
频繁的扭头终究还是吸引了并州掌权者,仁厚的使君,草原的屠戮者,胡人的鞭挞者,筑京观爱好者,苍天的宠臣,黄天的信奉,天神的勇士,大汉的前将军,晋乡候,正在晒太阳喝茶的张显注意。
“汉升你脖子落枕了?要不我给你看看?”
黄忠放下战报,稍显疑虑的问询。
“主公。”
“五月中旬了!”
“是啊,我知道五月中旬了啊,咋了这是?”
张显百般不解的看向黄忠。
黄忠这下是确信自家主公打仗打迷糊了,他直言道。
“夫人还有一两月可是快临盆了,主公你还不回去?!”
“唉!唉!!”
一直舒心晒着太阳的张显陡然一愣。
这几个月一直在专心应对云中的局势,家书都没怎么写了,一时间居然有些忘记了这件事!
他陡然起身。
“你不说我还真忘了!”
“是得回去了,五原这边的方略就交给你了!”
黄忠抱拳:“主公放心,并州草原只剩朔方跟上郡,二者皆不足为患。”
张显点头:“有你等坐镇,并州草原彻底收复只是时间问题,我并不担心这个。”
“主要还是归义突骑,我将宇文部彻底打散分入五原跟西河,宇文莫隗他们后勤便只能依靠护匈奴校尉府。”
“你得费心尽快彻底收服他们,无论是以武力也好,交心也罢,总之,我部只能有一个声音!”
“末将明白!”
黄忠脸上也露出一抹肃然。
宇文部的挟胜而降确实是众将没能想到的。
不过这倒也让并州军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并州草原上能打的部族基本都消灭了。
整个并州几乎已经全部落入张显之手。
接下来的事无非就是照本宣科,徙民,发展经济。
如今并州丁口一百三四十万,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倒是可以盘动一整个州的土地。
当然,让并州所有郡都种田也不现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给每个人分两三百亩的田,最后能种出来的也不过几十亩而已。
想要丁口再度增长,往后的机会也只有自然增长了。
冀州的人口多,单一个黄巾起义就让并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
但这机会也只有这一次罢了,后面的时节,大汉虽然依旧天灾不断,但相对来说也算平稳。
就看刘宏还能撑几年了,只有他死了,朝中的局势才会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接下来的几年,就是宝贵的发育时间了。
也是时候开始考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了。
自己这只蝴蝶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一切都还尚不可得知!
刘宏会依照原本历史那样几年后病逝吗?
袁绍还会为了成为清流派领袖巩固自己在袁家的地位而谋划挑起大将军府与宦官的争斗吗?
并州被自己执掌,何进还会为了恐吓何太后招外兵入洛阳吗?
这些事,都需要好好的规划规划。
如果因为自己,这些本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那他就需要在暗中推动这些事的发生。
大汉四百年,天子的名声根深蒂固。
如果没有一个人去扯掉盖在大汉身上的遮羞布,那改天换地何其难也。
所以。
董卓必须进入洛阳!
他必须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不管是顺其自然的还是迫不得已的。
幽州之后的叛乱,张显不打算参与了,起码在州牧制施行之前不进行参与。
刘焉
之后也需要多注意才行,作为州牧制的推手,他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大汉大汉
张显的目光中也多了些复杂的情绪。
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让人无法忘却的东西,也奠定了一个民族。
但很快他又坚定了信念。
从历史中读历史,封建王朝没有一个好东西。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既然已经决心带来改变,那就坚定的做下去,哪怕只在他活着的这段时间里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变化,那也是值得的!
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
而今并州,不是就已经有百万多人因此而得到了改变。
这,便是去做的最好结果。
也是能够证明他,没有做错的铁证!
人想活的像人,有什么错!
【第二卷结束,第三卷,浪花淘尽英雄,大争之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