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第229章 :热议

第229章 :热议

第229章 :热议 (第2/2页)
  
  他深知,云中的风暴正在酝酿,五原的平静只是暂时的。
  
  他必须像一块最坚硬的磐石,牢牢钉在这里,为前方的利剑提供最稳固的支撑。
  
  “传令!”黄忠的声音斩钉截铁,回荡在城楼之上。
  
  “各烽燧戍堡,警戒提升至最高!游动哨加倍!甲虒军各营,取消一切休整,轮番上城值守!狼骑留驻后方的预备队,随时待命出击!”
  
  “通知徙民点,加快春播进度!各工坊,昼夜轮作,全力保障军械,农具生产!”
  
  “告诉韩长史,军备生产务必加快速度!”
  
  “诺!”
  
  一道道命令迅速传达下去。
  
  士兵们的步伐更快,工匠们的锤声更疾,农夫们的吆喝声更响。
  
  这座在废墟上快速崛起的新城,磨利了爪牙,静静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黄忠如山的身影矗立在城头,须发在塞外的风中飞扬。
  
  ——
  
  半月后。
  
  随着伍琼的复命,洛阳朝堂再起争端,大臣们争吵的无非还是那么几个点,围绕着张显来来回回的攻讦不休。
  
  有人攻讦,自然也就有人维护。
  
  别的不说,最起码刘宏的预期达成了,每日看着大臣们你来我往的,倒也乐得自在,就连被酒色掏空的身子都明显的有些好转了。
  
  不过虽然朝堂上的交锋虽然被皇帝暂时按下,但其涟漪却迅速扩散到了市井闾巷,茶楼酒肆,乃至太学书院。
  
  张显,这个原本对洛阳百姓而言有些遥远和模糊的边关大将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街头巷尾讨论最多的谈资。
  
  “听说了吗?那位在并州杀胡虏杀得筑起万颅京观的张将军,又要被陛下加封赏赐了!”
  
  “啧啧,万颅京观啊!想想都瘆得慌!不过…杀得好!那些天杀的胡狗,早该这么收拾!”
  
  “哼!杀孽太重,有伤天和!我看朝廷就该治他的罪!”
  
  “呸!你懂什么?这叫以杀止杀!没有张将军的霹雳手段,北疆能安稳?听说他还弄出了什么新犁新耧车,种地快得很!并州之民的日子应该好过的很吧。”
  
  “哼,日子好过?我看是被当牛马使唤吧!什么粮票工分,听着就不像朝廷法度!还有那些轰隆作响的邪器,怕不是什么妖法吧!难怪他会收留那么多的黄巾贼子,袁司徒说得对,此等人物,必是奸佞之流!迟早祸乱天下!”
  
  “放屁!何大将军都力保张将军!我看你就是嫉妒人家的功绩!”
  
  类似这样的争论,在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茶肆里,酒楼上,甚至当街相遇,一言不合就能吵起来。
  
  支持者多为市井小民,行商走卒,他们崇拜张显的武功,将其视为保家卫国的英雄。
  
  反对者则多为一些自诩清高的读书人,信奉儒家仁恕之道的士子,以及部分利益可能受损的商贾,他们恐惧张显的酷烈手段,担忧其权势膨胀,视其为潜在的国贼。
  
  这股争论的热潮,也席卷了帝国的最高学府,太学。
  
  “诸位同窗!张显此獠,屠戮成性,筑京观以耀武,役胡虏如牛马,其行惨无人道,与禽兽何异?更兼其私行粮票工分之僭越法度,广收流民,私蓄甲兵,其志叵测!
  
  吾辈读圣贤书,当明大义,岂能坐视此等虎狼之辈坐大?当联名上书,请朝廷明正典刑!”
  
  一位身着儒衫,慷慨激昂的年轻学子站在石阶上大声疾呼。
  
  “仁兄此言差矣!”
  
  一位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的学子排众而出。
  
  “你是何人?”之前大声急呼的学子眼神不善的喝问。
  
  那人一拱手,谦谦一礼:“在下阮瑀,乃蔡伯喈先生弟子,路过太学听闻仁兄话语有些偏颇。”
  
  阮瑀朝着四周聚集起来的学子拱了拱手。
  
  “张将军北逐胡虏,复我汉土,此乃不世之功!京观虽酷,然震慑群丑,保境安民,乃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至于粮票工分,不过战时安置流民,恢复生产之权宜计,并州去岁税赋足额上交,流民归心,此皆其功!
  
  如此又岂能因循守旧,以腐儒之见,苛责干城之将?吾辈当效班定远,投笔从戎,北赴边关,助张将军一臂之力,扫清胡尘,方不负平生所学!”
  
  他的一番话说的在场的一些学子眼睛一亮,纷纷出言。
  
  “阮兄说的在理!”
  
  “阮兄豪气!算我一个!”
  
  “对!与其在此空谈,不如去边关建功立业!张将军能用奇巧工造之术富民强兵,必是求贤若渴之人!”
  
  出言之人多是一些出身寒门,苦无晋身之阶的年轻学子,他们被阮瑀的话点燃了热血。
  
  “荒谬!与屠夫为伍,岂是士人所为?”
  
  也有人怒斥。
  
  “是屠夫还是英雄,非尔等腐儒可定论!吾等当亲赴五原,眼见为实!”
  
  阮瑀毫不示弱。
  
  太学之中,泾渭分明。
  
  世家子弟多依附袁隗观点,对张显口诛笔伐。
  
  而许多出身不高,渴望出路的寒门士子,则被张显的武功和并州传出的新气象所吸引,将其视为打破世家垄断,实现抱负的明主。
  
  一场关于忠奸的辩论,很快演变成去留的抉择。
  
  一些心向张显的年轻学子,已开始暗中串联,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北上的路途。
  
  这股北上的暗流,甚至影响到了洛阳城中的一些中下层官吏。
  
  蔡宅。
  
  曹操正伏案看着他的仆役给他送来的一些朝堂争论摘抄。
  
  他原本是来蔡府借书看的,没曾想却是被这些争论摘抄给吸引了目光。
  
  他身材不高,但眼神锐利如鹰,面容刚毅颇有一副任侠气。
  
  “筑城十日,增高一丈…游弈轻骑,焚草截商…好手段!好气魄!”
  
  曹操放下摘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欣赏,有赞叹,亦有几分向往。
  
  “孟德,在看并州的消息?”
  
  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议郎蔡邕走了进来,他一眼就看出了曹操手中的摘抄,这东西最近在洛阳传播的广泛。
  
  他既算曹操的长辈先生,又算曹操的好友,交流起来倒也自然。
  
  “蔡师。”
  
  曹操起身一礼,而后指了指摘抄。
  
  “这张子旭,真乃非常之人!北疆被他搅得天翻地覆,却也…气象一新,吾看了这些东西,恨不能亲至五原,观其军容,见其工巧,与那黄汉升,赵子龙,吕奉先等豪杰把酒论兵!”
  
  语气中不乏向往之情,他素有大志,也自诩知兵,自然也就渴望在边疆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张显在北疆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铁血手段还是工造革新,都深深契合了他内心深处某种建功立业的渴望。
  
  “孟德雄才大略,他日必非池中之物。”
  
  蔡邕跪坐而下笑道:“并州虽远,然以你之才,他日未必不能效仿张将军,为国戍边。”
  
  他是议郎对朝中的争论知晓的比曹操多的多,加之他博学多才更关心民生教化,所以对张显的工造和安民之举颇有好感。
  
  曹操闻言,眼中精光更盛,刚要说话,一名小吏匆匆进来禀报。
  
  “启禀曹都尉,府君有令,命曹都尉即刻赴任济南相!文书在此!”
  
  曹操一怔,接过文书。
  
  济南,位于青州之地,虽非偏远,但离他向往的北疆烽火,却也隔了千山万水。
  
  他满腔的热血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仿佛被这纸调令浇了一盆冷水。
  
  “济南相…”曹操捏着文书。
  
  他知道,这是黄巾之战的封赏来了。
  
  要是没有张显这档子事,出任济南相倒也是让他欢喜,但心中豪情刚被点燃,眼下又无法前去,一时不免有些失落。
  
  蔡邕看出曹操的失落,宽慰道:“济南亦是重地,孟德正好一展所长,安民理政,积累资望,他日必有腾达之时。”
  
  曹操回过神来,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笑。
  
  “让蔡师见笑了,唉,吾只是叹息无法当面与前将军把酒言欢,不过,吾辈亦有吾辈的抱负!”
  
  “他日,定能与前将军煮酒论英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黄昏分界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傅廷修孟宁 李辰安钟离若水 陆长生叶秋白 长夜君主 天人图谱 末日乐园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李辰安钟离若水 柯南里的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