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己诏 (第1/2页)
天子委屈了。
连登极之初窦太皇太后、王太后两宫的镇压,都没能让刘彻如此的委屈。
因为南略计划真的是他十数年的心血,不论是西南夷道的修建,还是通过牂牁江上游对南越国的震慑,都是他力排众议的结果。
那不是太子储君的功劳!
为之呕血。
可吓坏了吾丘寿王,下意识地就要呼唤太医,但被刘彻阻止了,“丹药!”
刹那的犹豫,吾丘寿王从锦匣中取出一枚丹药,助陛下服了下去。
药效起了作用,刘彻的情绪在迅速平静,只是在帐中的灯火下,龙体肌肤的颜色,似是显露出不正常的颜色。
西南夷道,可不是一条山道,而是两条,即西夷道和南夷道。
建元六年,唐蒙最初受命开通南夷道,而这个“道”,并非简单指道路,这个“道”是和“县”一样的意思,是专用于西部的行政区划。
当然,把一个蛮荒之地内地化,修筑与之相连接的交通线也是必需的。
然而,在崇山峻岭的边地设置新郡县、开辟新交通不是容易的事,唐蒙为了开通南夷道,就近发动巴蜀两地数万民力参与劳役,由于条件恶劣,多有死亡和逃逸。
巴蜀之民很多为部落,其酋长率众反抗,又遭唐蒙用军法镇压,过程残酷反复,因此南夷道的开通迟迟都没有完成,反而在巴蜀两地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不安、仇恨。
直到元光五年,还不是大汉丞相的公孙弘和司马相如相继出使当地,巡视南夷道的进度,得知困难重重,难以开通后,司马相如顺势建议朝廷放弃南夷道,而改通西夷道。
所谓西夷道,是指蜀郡以西的邛、笮、冉駹等地,元光六年,司马相如以中郎将之身携使命重回蜀郡,继续征发巴蜀两郡百姓改筑西夷道。
为此,司马相如还写下《难蜀父老》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司马相如虚构了二十七个当地德高望重的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一起来造访自己,造访目的则是为了进谏,他们认为,天子对待夷狄,保持正常的外事联络即可,非要开通西南夷道,将其人纳入大汉,是一件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事。
紧接着,司马相如对二十七名士绅统一劝说,便有了那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接着司马相如又虚构了二十七个士绅被感化,感恩戴德的场景。
司马相如的赋,想必没有人能质疑文采,但该文从字面上都在为天子劳民一事开解,充斥着对天子的谄媚。
刘彻在看到《难蜀父老》时,对司马相如的“非常之功”简直认可到了极致,英明天子的行为,本来就不是群氓众生所能理解的。
开通西南夷道,一控西南夷,二慑南越,这是盛世伟业。
当世百姓吃苦,受益的是后代黎民,这是成就“非常之功”的代价,作为大汉天子,刘彻认为是值得的,显然,在创造盛世中死去、吃苦受累的人却不那么认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