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悖论 (第1/2页)
道理再简单不过。
灌阿认为灌孟老迈,说明可供灌阿选择的备选当中,有更年轻的人选;
认为灌夫鲁莽、不中用,也说明灌阿帐下,有更冷静、更稳重——打仗不凭一腔热血和所谓的‘勇武’,而是能靠头脑,靠韬略取胜的将领。
但这种情况却并不常见。
——对于自家的私军、私将,绝大多数功侯秉承的原则,都是凑合能用就行。
比如封国内,哪家农户意外破产了,甚至家破人亡了,就留了个独苗娃儿;
这种时候,功侯们便会‘大发善心’,把这个孤儿接回侯府,送到侯世子身边做玩伴。
说是玩伴,但一起玩儿的游戏,却是‘如何帮侯世子挡箭’‘在战场上如何保护侯世子’‘如何守卫侯世子的军帐’之类。
等这些孩子长大,侯世子也袭爵成了君侯,至战时,便是拍拍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的肩膀,说上一句:此行建功立业,便仰仗哥儿了……
像是养死士,却也不全是。
毕竟这样的家兵,贵族们养着并不是为了刺杀某人,而是作为上战场时,自家私军的储备兵员。
这样的储备兵员,往往并不需要特别能打,也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
毕竟到了战场上,贵族私军也就是百十来号人的规模,更不需要肩负起战场正面的攻坚任务。
不过是打打顺风仗、捡捡人头而已,真没必要淘换几个小韩信、小项羽之类的人物养着。
目标不过是在战场上‘重在参与’式的走一圈,那人手,自然是越好养、成本越低越好。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平时管吃——一天两碗粟米粥,逢年过节一口肉;
管住——十来号人和侯府门房挤一间屋,有地方躺就行;
管穿——每隔一年半载,淘换一件旧衣服发下去。
等到了需要时,种地能让他帮忙种,建造能让他搬砖抹泥,实在闲着没事儿,还能借出去赚点工钱回来。
然后,到了战时,甲胄一穿,长剑一挂,就能跟着出征……
这才是最具性价比的‘家兵’,或者说是家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与这些家兵‘并不需要多优秀,几乎只要是个人就行’的超低准入门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在战场上,所装备的奢侈军械。
贵族私军,可以战时着甲!
而且是百十来号人的一部私军,悉数着甲!
这,就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挑人的时候,你不想着挑身强体壮,能扛能打的;
培养的时候,你不想着操练他们的武艺,磨炼他们的杀敌之术;
等到了战场上,倒是舍得给他们着甲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便直指当今汉室的贵族,在战场上‘捡人头’式寻求kpi的核心逻辑。
浮斩。
还是老生常谈的‘浮斩’二字。
对隶属于朝堂中央,亦或是地方郡县的‘官军’而言,浮斩二字,是过去绝对无法忽视的战场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关键指标。
浮斩为正,那即便在战场上战术失误,最终也大概率不会受到太严重的惩罚;
反之,浮斩为负,那即便是冲锋陷阵,斩将夺旗,也根本无法将功赎过,只能是一码归一码。
浮斩为负的程度够杀头,那就先叛主将一个死罪;
若有功劳,再根据功劳的大小,在‘死罪’的基础上进行折算轻罚,改为徒刑、肉刑、免官,亦或是不痛不痒的罚金。
当然了,在刘荣针对汉室军队体系,以及军功核算标准进行改革之后,浮斩已经不再是战场上的唯一真理,不再是将领们无所不用其极,也一定要追求的东西。
但这并不意味着浮斩,就此失去了全部意义。
及格很简单的例子。
你是个队率司马,手底下五百兵力,在战场上,被安排阻击一支三百人马的敌军。
手握兵力优势,又是以逸待劳,先伏击后阻击,可谓是占尽了便宜。
结果可倒好——等战后核算战损,你部五百兵马,为了阻击敌人那三百人,愣是战死过半!
超过二百五十人的折损,甚至都没能全歼敌人的三百兵马,还愣是放跑了几十号人!
好;
计算浮斩,你部斩杀、俘虏二百六七十,折损二百五十人,浮斩为正十几。
你有脸拿‘此战,我部浮斩为正’,来同旁人显摆吗?
别说是显摆了——下了战场,但凡你不拔剑抹脖子,都能被参与此战的我方部队喷死,被唾沫星子淹死。
是;
天子刘荣制定了新制度,浮斩不再代表着一切。
但仅仅只是‘不再代表一切’‘不再作为唯一指标’。
哪怕制度不再因浮斩为负而无脑惩罚、因浮斩为正而无脑奖赏将领了,大家伙心里,那也都是有一杆秤的。
谁能打,谁打不了,谁会打仗谁打不好仗,那都是能通过浮斩来窥见端倪的。
所以,在刘荣改革军功核算体系后,浮斩二字,并没有直接从汉家消失。
而是从过去的法律条文、硬性规定,转变为了非正式的,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模模糊糊的一个评判标准。
就好比后世新时代,将夫妻其中一方背叛家庭,从必须受到惩处的违法行为,降格为了并不违反法律的道德败坏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忠于丈夫/妻子,背叛家庭搞破鞋,就不再是‘错’的了;
而仅仅只是不犯法了,不需要受到法律制裁了,却依旧要受到了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谴责。
浮斩二字在如今汉室的存在意义,便类似于这种状况。
——浮斩为负,不再是犯罪,浮斩为正,也不再是功劳;
或许千百年后,认知最浅显的民众,也能综合的看待一个领军将领,在某一场战争当中的功劳,从而得出‘虽然死了很多人,但是值得’‘虽然杀了很多敌人,但是很亏’的结论。
但历史的浩浩大势,以及浮斩制度数百年来所形成的惯性,早已在天下人心中根深蒂固。
一个将领,在一场战争中打出负浮斩,那即便刘荣不罚,天下人也依旧会口诛笔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