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南祝仁: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变tai (第1/2页)
南祝仁回想起来。
在自我定位为“咨询师”的时候,小赵老师致力于给每个学生做“好咨询”;还因为精力不足没法帮助所有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而感到自责。
在自我定位转变为“心理老师”的现在,她又似乎开始执着于给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引导”了。
扭转得有点过于快了。
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这种情况在心理咨询中也经常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通常会分阶段进行,一步一步走。
不然的话,一个不小心没把控好干预流程或者用药量,可能就会出现类似【抑郁症】变成【双相情感障碍】的情况……
过犹不及啊。
不过好在小赵老师的问题没有上面讲得这么严重。同时她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虽然薄弱,但……也够用。
把一些认知稍微修正一下就行。
……
南祝仁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
“看样子自从我们上次的对话之后,小赵老师你确实有重新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定位。”
按照惯例,先上一波【支持】和【积极关注】。
这对南祝仁来说近乎习惯性了。不止在咨询中,这两种技巧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使用也常常能够起到帮助。
小赵老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嗯,我昨天晚上就搜了搜【存在主义流派】相关的书,收获很大……”
但南祝仁接下来说的东西,可不是书本或者课本上的内容。
“小赵老师,你还记得心理咨询中,如何评估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吗?”
小赵老师一愣。
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但学术界和临床实践中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广泛认可的核心标准。
小赵老师没那个本事逐字背诵,不过还是竭力搭配着自己的理解去复述。
“呃……认知功能正常、情绪调节良好、社会功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达成自我实现……还有,还有好像和文化协调有关?”
足够了。
南祝仁微微一笑:“差不多了,这几个基本可以涵盖所谓的‘心理健康人’的标准了。”
“那小赵老师,你觉得多少人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呢?”
又是一句话干沉默一个人。
大脑接收到问题的时候,逻辑思维会开始运转,开始尝试着解构过去经验以获得答案。
但是现在的小赵老师,脑子像是卡壳了。
“好吧,我换个问法——小赵老师,你觉得你是‘心理健康人’吗?”
小赵老师张嘴欲答,但是再次卡壳。
她是吗?
还真不太是。
别的不说,【达成自我实现】这这一点就足够把小赵老师卡死。
看着不断眨眼的小赵老师,南祝仁双手手心朝上摊展开来,做出“你看吧”的手势。
“心理学意义上完全的‘健康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仅仅在定义上存在而已。”
“要达成这样的‘健康’的条件,要求太多了:解决问题、决策和计划等认知的能力符合年龄和教育水平;要能体验多样情绪,但又不会长期陷入极端情绪;能自如地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能受控制地和别人共情;要有明确的生活意义或追求,且能够从经验中反思,适应环境变化;不但关注自己,还能够良好地融入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