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佐渡金山!殿下仁善啊! (第1/2页)
佐渡岛的海风带着股铁锈味,吹得人脸颊发紧。
朱高炽一行人登上码头时,远远就看见连绵的山体被削去了半边,露出赭红色的岩层,像一道巨大的伤疤刻在岛上。
“那就是佐渡金山的矿区。”朱棣指着远处的烟尘,“苏州那帮商人与沈家把这里挖得底朝天,光是去年,就往大明运了三万两黄金。”
话音刚落,两个身影已迎了上来。
左边的林锦堂穿着湖蓝色绸缎袍,手里把玩着玉扳指,笑容里带着江南商人特有的精明;右边的沈熙则一身素色长衫,袖口磨得发亮,眼神沉静,正是江南沈氏的主事人。
“参见皇孙殿下、燕王殿下、晋王殿下。”两人齐齐行礼,态度恭敬却不谄媚。
当年苏州商贾联合拍下五座矿脉时,林锦堂是牵头人;而沈氏能强势夺走剩下的五座,靠的正是沈熙父亲沈逸风留下的人脉与财力。
“林掌柜,沈掌柜,不必多礼。”朱高炽摆了摆手,目光投向矿区,“听说你们把佐渡金山的产量翻了好几倍?倒是让我瞧瞧,你们用了什么法子。”
林锦堂连忙引路:“殿下这边请。佐渡的矿脉与石见银矿不同,石见多是火山岩里的银脉,咱们只要顺着断裂带挖就行;可这金山,有一半是砂金,藏在河谷的泥沙里,另一半是硬岩矿脉,得往山肚子里钻。”
众人跟着他走到一处河谷旁,只见数百名倭人正挥着锄头铲土,将一筐筐土石倒进木槽。
木槽下方连着水流,几个工匠正摇动把手,让泥沙顺着水流冲刷,最后留在槽底的,便是闪着微光的砂金。
“这是‘淘砂法’。”林锦堂解释道,“咱们从江南带来了木匠,把木槽改造成了三层,第一层滤掉大石块,第二层留细沙,第三层专门接金沙,比倭人原先的土法子快十倍。”
他指着远处被削平的山坡,“那些砂金藏在山体表层,咱们索性把山削平,让土石自然滑进河谷,省得人工搬运。”
朱高炽点点头,又问:“硬岩矿脉呢?”
沈熙接过话头,领着众人往山坳里走:“殿下请随我来。硬岩矿脉藏得深,最麻烦的是排水和通风。”
转过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十几个黑黝黝的洞口,每个洞口都架着木轮,几个倭人正拼命摇动,轮轴带动着竹筒,不断将矿洞里的水往外抽。
“这是‘龙骨水车’改的排水装置。”沈熙指着木轮,“矿洞挖到五十丈深就会出水,原先倭人用陶罐往外舀,一天也排不了几桶;咱们用这水车,一天能排二十石水,矿洞自然能挖得更深。”
他又领着众人进了一个通风的矿洞。
洞壁两侧每隔几步就嵌着油灯,空气中虽有尘土味,却不呛人。
“这里用了‘风箱道’。”沈熙指着洞顶的竹筒,“在山顶开个风口,用竹筒把新鲜空气引下来,再从另一头的烟囱排出去,工匠在里面干活才不至于闷死。”
朱高炽走到矿洞深处,只见工匠们正用铁钎凿岩,旁边堆着一排排炸药——那是江南火药坊特制的,威力适中,既能炸开岩石,又不会震塌矿洞。
“这炸药用量得拿捏好。”林锦堂笑着补充,“咱们请了军中的老工匠来指导,试了几十次才摸准分寸。”
朱棣看着这井然有序的开采场面,忍不住道:“你们倒是舍得下本钱。这些水车、风箱,怕是花了不少银子吧?”
沈熙淡淡一笑:“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殿下定下的规矩,金矿抽成五成给朝廷,剩下的五成能自由买卖。去年光是沈氏的五座矿脉,就产了一万五千两黄金,这点投入算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