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

第479章 官民致谢!世界的上海! (第1/2页)
  
  三个月的时光,在上海的喧嚣与忙碌中悄然溜走。
  
  当朱高炽与卓敬带着随从踏上巡查的路时,眼前的景象早已不是初来时的荒芜滩涂。
  
  一条宽阔的主干道将上海分为两部分:西侧是保留着古朴风貌的老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老字号的布庄、茶馆依旧热闹,只是门口多了些扛着货箱的脚夫,操着南腔北调讨价还价;东侧则是拔地而起的新城,工厂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码头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与老城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奏响着繁华的乐章。
  
  造船厂的工地上,十几艘福船的骨架已然成型,来自福建的船匠正指挥着工人安装桅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传出老远。
  
  江面上,两艘刚下水的巡逻船正在试航,帆布在阳光下闪着白亮的光,引得岸边围观的百姓阵阵喝彩。
  
  雪糖厂的烟囱旁堆着小山似的甘蔗,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香气,穿着粗布工装的工人推着独轮车穿梭其间,将压榨好的蔗汁送往熬糖车间,据说第一批白糖已经装船,正准备运往朝鲜与倭国,加入东海贸易圈。
  
  琉璃厂的窑火日夜不熄,李二牛正带着几个徒弟调试新配方,通红的玻璃液在模具中渐渐冷却,映出工人们兴奋的脸庞——他们烧出的透明琉璃,比天津产的成色更好,早有波斯商人派人来预定。
  
  纺织厂更是热闹,从苏州、松江招来的织工们坐在新式织机前,手指翻飞间,一匹匹绸缎、棉布源源不断地织出,码头上的货栈已经堆不下,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也塞满了打包好的布匹,等着装船出海。
  
  码头的建设更是一日一个样。原本泥泞的滩涂被填成了坚实的平地,十几座木质栈桥延伸入海,能同时停靠十余艘大船。
  
  此刻,来自宁波的渔船、苏州的货船、甚至还有几艘挂着异域旗帜的商船正忙着装卸货物,脚夫们扛着箱子在栈桥上穿梭,嘴里哼着自编的号子。
  
  码头旁的市集已经自发形成,卖小吃的、修船具的、兑换银子的……吆喝声、谈笑声混杂在一起,比金陵城的早市还要热闹。
  
  朱高炽勒住马,看着眼前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忍不住点头。
  
  街道两旁,来自山西的票号、云南的茶庄、广东的香料铺鳞次栉比,掌柜们操着各自的方言招揽生意。
  
  一个卖天津麻花的摊贩正和江南的绸缎商讨价还价,想用三斤麻花换一尺云锦;几个福建船主围着山东来的铁匠,商量着定制更坚固的船锚;连西域来的胡商也摆起了摊子,售卖着色彩艳丽的地毯和宝石,引得本地百姓好奇地围观。
  
  “真是热闹啊。”卓敬在一旁感叹,目光扫过路边的招工牌。
  
  上面用毛笔写着各厂的招工需求:造船厂招木匠、铁匠,雪糖厂招熬糖工、杂役,纺织厂招织工、染工……每个牌子前都围着不少人,大多是本地百姓,脸上带着期待的神色。
  
  他们沿着街道往前走,正好看见一群穿着统一工装的工人从纺织厂出来,手里拿着沉甸甸的钱袋,脸上满是笑容。
  
  为首的是个中年妇人,正是当初第一个卖滩涂给县衙的李寡妇,她如今在纺织厂当领班,每月能赚三百文,比以前打渔晒盐强多了。
  
  见到朱高炽和卓敬,她连忙停下脚步,深深鞠了一躬:“多谢二位大人,俺现在能给娃买新衣裳,还能存下银子了!”
  
  她身后的工人也纷纷附和,脸上的精气神与三个月前截然不同。
  
  那时的百姓多是面黄肌瘦,眼神里带着对生活的麻木;如今却个个面色红润,说起未来的日子,眼里闪着光——有人说要攒钱盖新房,有人说要让孩子去学堂读书,有人说等码头建好了,就去当船工,看看海外的世界。
  
  “这就是最实在的变化啊。”朱高炽轻声道,“银子进了国库是一方面,百姓手里有了活干,心里有了盼头,才是真的立住了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黄昏分界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傅廷修孟宁 李辰安钟离若水 陆长生叶秋白 长夜君主 天人图谱 末日乐园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李辰安钟离若水 柯南里的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