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 第475章 盼头!上海腾飞的契机!

第475章 盼头!上海腾飞的契机!

第475章 盼头!上海腾飞的契机! (第2/2页)
  
  “总之,只要肯出力,就有饭吃、有钱赚。本地百姓优先录用,管饭,每日工钱按手艺高低算,最低也有十五文,做得好还能涨。这样一来,既能让卖了地的百姓有营生,也能吸引周边州县的人来投奔,人一多,工厂、码头才能转得起来。”
  
  王敬之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眼睛发亮:“卓大人放心,民工我已经征好了,都是卖了滩涂的百姓,正愁没活干呢!”
  
  “工钱得给足。”卓敬提醒道,“按天津的规矩,管饭,每日二十文,干得好另有奖励。”
  
  他指着图上的居民区,“还要建五十间工房,让外地来的工匠有地方住,家眷也能接来——人留住了,厂子才能长久。”
  
  王敬之连连应着,笔在账本上飞快地记着:“我这就让人去采买木料、砖瓦,要不要请苏州的工匠来?他们建码头最有经验。”
  
  “不仅要请苏州的,”卓敬补充道,“还要从福建调些造船匠,从广东找熬糖的师傅,琉璃厂的匠人我已经从京城请了,过几日就到。对了,得尽快开个‘招工局’,把会识字、会算账的人都招进来,各厂的账册、码头的货单,都得有人管。”
  
  两人越聊越投机,王敬之原本还有些忐忑——毕竟上海这地方底子太薄,怕辜负了胖殿下的信任。
  
  可听卓敬一分析,心里的底气足了不少:江南的丝绸、茶叶就近能运过来,福建的木材、广东的甘蔗顺着海路就能到,这些原料在上海加工成更值钱的绸缎、茶砖、白糖、琉璃器,再卖到海外,这中间的利润想都不敢想。
  
  “卓大人,”王敬之忽然想起一事,“百姓们都在传,说上海将来能赶上苏州、杭州?”
  
  卓敬笑了:“用不了十年,说不定能超过。”
  
  他指着窗外正在施工的码头,“你看那些运石料的船,都是从长江上游来的;那些扛木料的民工,有从安徽来的,有从浙江来的。人往高处走,钱往热处流,只要咱们把路铺好,还怕引不来人?”
  
  王敬之看着卓敬胸有成竹的样子,再想想天津的繁华,忽然觉得手里的账本都变得沉甸甸的。
  
  他站起身,对着北方拱了拱手——胖殿下把卓敬这尊“财神”请过来,显然是铁了心要让上海变个模样。
  
  自己能赶上这桩好事,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傍晚时分,朱高炽和朱雄英再次来到滩涂。
  
  夕阳下,数百名民工正在夯土筑路,夯歌此起彼伏;远处的造船厂已经立起了脚手架,工匠们正忙着拼接木料;码头的桩基打了一半,露出水面的部分像一排坚实的牙齿。
  
  “你看,”朱高炽指着眼前的景象,“天津是靠东海贸易起来的,上海靠的是江南的物产和大海的便利。这两个地方,就像大明的两只脚,一只踩着陆地,一只踩着海洋,往前迈才能走得稳。”
  
  朱雄英望着那些忙碌的身影,忽然道:“等我从海军学院毕业,就来这儿看看。说不定那时候,咱们的水师已经能开到吕宋了。”
  
  “会的。”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膀,“等码头建好了,第一艘船就让你去试航。”
  
  海风带着泥土的腥气吹来,混着工匠们的号子声,格外有生气。
  
  王敬之站在县衙门口,看着滩涂上渐渐亮起的火把,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盐碱地,正在一点点变成金疙瘩。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位胖殿下一句“买地”——现在看来,不是疯了,是真有远见。
  
  上海的夜,不再只有海浪声,还多了锤击声、号子声,还有无数人心里悄悄燃起的、对未来的盼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黄昏分界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傅廷修孟宁 李辰安钟离若水 陆长生叶秋白 长夜君主 天人图谱 末日乐园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李辰安钟离若水 柯南里的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