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39章 真灵入绳囚双将,封神秘辛现端倪 (第2/2页)
它凝神片刻,从头顶的鬃毛间飘出一缕淡金色的真灵,乖乖融入捆仙绳中。
赵诚感知到第三缕真灵入内,才抬手一挥,解开了三人身上的禁制。
“随我回大梁城,把封神的事,说清楚。”
孙通与黄成玉知道此事瞒不住,只能老老实实跟在赵诚身后,一同返回大梁城的魏王宫。
一进宫殿,孙通便主动开口,将封神的缘由娓娓道来。
“……当年封神榜定下的三百六十五正神,本是依着周朝的廷制脉络排布,各司天庭职司。
可自从周朝八百年气数崩坏后,天庭的香火供奉便断了大半,封神榜也日渐衰弱,最后竟崩碎开来。
榜上的正神失去依托,魂魄只能转世落入凡俗,重新修炼,就是为了等凡世王朝一统、封神大劫再次降临之时,能重新归位封神。”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所以我们这些从前的正神转世之身,都回到了各自的山门,跟着师尊潜心修炼。
如今天机渐变,人间的气运开始汇聚,封神大劫虽未正式到来,却也不远了,我们才奉了师命,提前下山历练,熟悉凡世的局势。”
这话半真半假。
他故意隐去了“削弱秦国气运、扶正封神计划轨迹”的真正目的,毕竟赵诚是秦国的武威君,若是知道双方立场相悖,恐怕他们刚捡回的小命,又要保不住了。
赵诚自然听出了话里的疏漏,却没有点破,反而问道,“既然阐教的子弟都下山历练了,那截教的子弟呢?
他们如今都在何处?”
孙通摇了摇头,语气带着几分不确定,“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二人也是刚下山没多久,而且自从上一次封神大战后,截教就彻底落寞了,许多残余的门人要么隐入深山,要么销声匿迹。
就算他们也转世重修,如今怕是也散落各地,没什么动静。”
赵诚眯了眯眼,显然不信孙通的话。
封神计划本就是阐教与截教的角力,当年截教一败涂地,精英弟子大半上榜,门人四散凋零。
如今封神再起,等于给了截教一次翻盘的机会,通天教主岂能不提前安排?
若是把这天下比作一盘棋,那阐教与截教便是分执黑白棋子的两方,而诸国之间的纷争,就是他们博弈的棋盘。
就连他自己,身为秦国的武威君,看似手握权柄,但在那等大局之下,也只是其中一子。
可赵诚对此并不畏惧,反而觉得心底涌起一股兴味。
他又接着问了些关于阐教子弟的情报,得知此次下山的阐教三代子弟不在少数,但修为最高也不过是化神,没有仙人以上的境界。
至于这些人的具体下落,孙通二人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大家刚下山没多久,有人已经投身了某些国家,有人则还在凡世四处游历。
赵诚也不强求,毕竟能得到这些情报已经足够,他摆了摆手,打发二人去城外修城墙。
……
云海茫茫,如棉絮般铺展在天际。
在那云海深处,两道刀削斧凿般的岩壁,夹峙成一道天然石门。
石门上方,“夹龙山飞云洞”六个鎏金大字镶嵌在青黑色的岩壁上,字体苍劲有力,在晨曦的微光中泛着淡淡的金光,若隐若现,透着几分仙气。
穿过石门,洞内的景象豁然开朗。
洞顶穹庐般的岩壁上,袅袅白雾如仙子舒卷的水袖,顺着岩缝缓缓流淌,落在地上凝成细碎的露珠。
洞深处吹来习习凉风,裹挟着崖柏的清苦香气,沁人心脾。
下方的地面上,一泓碧水静静铺开,水面澄澈如镜,岸边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刻着“洗心潭”三个篆字。
潭水中倒映着洞顶的云气与岩壁,水波微动时,倒影便跟着晃荡,仿佛潭底藏着另一片天空。
潭边生长着九株参天古松,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松针竟是罕见的银白色,每当晨露滴落时,松针上便会渗出晶莹的甘露,滴入潭中发出“叮咚”的轻响。
潭水深处偶尔翻起一圈涟漪,隐约可见几尾金色鲤鱼摆尾游过,鱼鳞在水光中泛着灵气。
洗心潭的后方,便是惧留孙的道场所在。
此地清幽静谧,没有凡尘的喧嚣,只有青鸾与仙鹤结伴栖息在周围,偶尔发出清脆的啼鸣,更添几分仙气。
道场的正中央,供奉着一尊元始天尊的鎏金神像,神像高约丈许,面容威严,周身泛着淡淡的金光。
神像两侧则分列着十二金仙的法相,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法相中走出。
一名身穿道袍的中年道人正盘坐在蒲团之上,双眸半闭。
此人身形不算魁梧,梳着混元髻,仅用青木簪固定,鬓发半黑半白,面容莹润如玉石,眉细带慈,坐在那里稳实如扎根大地。
正是阐教十二金仙之一的惧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