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惊变 (第2/2页)
“殿下不必担心,陛下吉人自有天相。”李显穆轻声安慰着。
朱瞻基陡然放松了一丝,事情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境地,父皇也不一定就这样出事,纵然真的有事,朝中还有一众可信的大臣,社稷终究不至于板荡。
二人稍微聊了两句,便听到有急促的脚步声从殿外匆匆而来,还不等众人走进,李显穆就已经听到了泣声,而后便是皇后挂着泪珠冲了进来。
殿中顿时又跪了一片,张皇后什么都顾不上直奔皇帝病榻,一眼便看到了正处于昏迷之中,生死不知的皇帝。
恐惧如同夜色席卷天际般瞬间席卷了她的心神,她摇摇欲坠着几乎就站不住了,朱瞻基伸手扶住了母后,“母后。”
张皇后来的路上大致已经了解了情况,此刻什么也说不出话来,只有一道道恐怖的猜测不断横行于她的脑海中。
到了此刻张皇后和朱瞻基也基本上接受了现实,皇帝的身体不是一日不好的,而是早就出了问题,否则先帝也不会和汉王说“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这句话。
拖着病体活过整个永乐年间,能够登上皇位,已经出乎很多人预料了,如今想来,今日病倒,却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作为至亲,张皇后没法接受罢了。
朱高炽虽然形象不佳,但却是个能为东宫遮风挡雨的男人,也是个能镇压大明天下的男人,若是皇帝出了意外,偌大的大明又该何去何从?
“请皇后振作,陛下身体尚好,说不准很快就能醒过来。”
朱瞻基将张皇后扶到旁边坐下,殿中很是安静,甚至能清晰听到殿中灯火油烛噼里啪啦的响着,以及皇帝昏迷中却并不平静的呼吸声。
从那种难以克制的情绪中醒来的张皇后,这才有精神向李显穆问候,“有劳明达了,只是明达怎么不曾离宫?”
张皇后自然知道今日皇帝和内阁在华盖殿商谈了一天,毕竟就连午膳都是在华盖殿吃的。
如今其余内阁群臣都不在场,自然是出宫去了,只留下了李显穆。
“回皇后娘娘话,臣出宫前和陛下多聊了两句,是以落在了后面,走到华盖殿阙前时,听到华盖殿中有喧哗惊呼之声,是以折返,如今便在此处了。”
张皇后万分感慨道:“幸好明达在此。”
她又哀凄的望了皇帝一眼,欲言又止道:“若是……
若是陛下今夜不逮,这大明的天下该何去何从呢?”
这番话如同巨石般压在张皇后和朱瞻基心中,李显穆知道皇帝今夜不会死,但为了安抚二人,他还是沉声郑重道:“皇后娘娘、太子殿下,臣相信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今夜不会有事。
但若是真的事有不逮,太子早在永乐年间就已经是太孙,如今还是大明名正言顺的太子,自然有太子继承社稷。
朝中有一众大臣,大明的江山依旧稳如泰山,若是有奸邪之辈,趁机作乱,纵然是皇室宗王,也要从臣的尸体上踏过去!”
皇室宗王四个字一出,皇后和太子面上便有明显的轻松之色,他们都知道李显穆说的是汉王。
这也是太子和皇后最担心的,汉王夺嫡之心一直不死,若是皇帝真的出了事,朝野上下必然一片混乱,若是汉王趁机发乱,难保不会重演旧事。
要知道,为了肢解汉王的势力,皇帝可是直接把淇国公发配去了交趾镇守,又借着复爵在勋贵队伍里安插自己人,这一切都是因为对汉王的忌惮。
若是皇帝真的出现问题,那李显穆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
李显穆这般激烈的表态,让张皇后和朱瞻基都很安心,在满朝文武之中,他们最信任、最亲近的大臣,也就是李显穆了。
“皇后娘娘不必担心,臣看陛下的脸色已经好了不少,太医的药是有用的。”
李显穆指着皇帝安慰皇后,张皇后立刻转头看去,果然见到皇帝脸上带起了几丝红润,立刻将太医召过来厉声问道:“陛下情况如何?”
太医查看过后颤巍巍道:“回皇后娘娘话,臣用回甘草将陛下体内的一股恶气止住。
陛下的生命体征还算是比较平稳,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今夜风险很大,回甘草短时间内不能再用,若是陛下再有同样症状的昏迷,微臣也束手无策了。
待稍后微臣给陛下施针,看看陛下能不能醒过来。”
张皇后听到没有生命危险,才刚刚松了一口气,就听到了太医说下次真没办法,眼前又是一黑。
太医颤颤巍巍的跪在地上,甚至已经闭上眼准备等死了,自古以来给皇室当太医就是一件危险的事,从洪武年间开始,这大内的太医不知道被杀了多少。
皇帝是这世上最能医闹的群体,动不动就让太医变成路易十六——摸不着头脑。
李显穆适时开口道:“劳烦太医令守在陛下身边,一旦到了合适下针的时间,立刻为陛下治疗,务必要努力让陛下醒过来。”
一旦留下遗言的皇帝太过于重要了。
就算是真的挺不住,也一定要在临终前,召见那些重臣,将一些事情安排下去。
尤其是如今朝野之中这么多事务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个乱摊子,非常需要皇帝做出一些安排。
最起码要让安排一个未来的主事人。
太医令知道李显穆这是在救自己的小命,连忙应声道:“微臣这就去照料陛下。”
张皇后陷入了悲伤之中不能自已,哪里还顾得上太医这点小事。
朱瞻基也有些愣神,他心中有种预感,父皇这次可能真的要出大事了,就算是今夜或者明晨能醒来,可今日的昏迷,是身体出了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太医束手无策!
子时。
星夜沉沉,不见天光,太医在烛火之中,将银针一根根扎进皇帝的各处穴位之中。
银针颤颤,闪过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