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 第249章 请求

第249章 请求

第249章 请求 (第1/2页)
  
  午后的阳光带着春日特有的慵懒,透过稀疏云层洒在大营村的田野上。
  
  村北的土路被卡车碾出两道深深辙痕,李哲带着几分酒意从卡车副驾驶室跳下来。田间清新的冷空气,让他脑子清醒了几分。
  
  虽说李哲买了轿车,可每次回村他依旧偏爱搭运菜卡车。
  
  一来是卡车每天往返京城和廊方拉菜,顺路搭乘不用额外费油;二来他太清楚村里人好攀比的性子,开着锃亮的轿车回村,保准要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问东问西,那种扎眼的感觉让他浑身不自在。
  
  刚站稳脚跟,李哲就望见自家蔬菜大棚周围聚拢着黑压压一群人。
  
  自从月初他放出话,允许民兵和新招的工人合作种植大棚蔬菜,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十里八乡。本村和邻村的农户们天天在大棚外围着,都盼着能跟着他学技术、种大棚。
  
  起初李哲还耐着性子,亲自给来访者讲解种植大棚的风险、合作的规矩和签协议的细节。
  
  可架不住人越来越多,同样的话重复几十遍后,他实在烦了,便琢磨着找人代劳。
  
  最先想到的就是朱益民——他蔬菜种植经验丰富,也能服众,现在是四季青公司的核心成员。
  
  然而,让他接待了几次,却总是出岔子,他这个脾气倔,遇到对眼的还能耐着性子讲,碰上那些光想占便宜不愿吃苦的,当场就梗着脖子呛人。他的想法是没错的,只是不够圆滑。
  
  后来又试了几个工人,才算找到林小虎和周青禾这两个合适人选——林小虎脑子活络嘴巴甜,周青禾性子温和有耐心,再加上父亲老李从旁协助,三人轮值总算把接待的事理顺了。
  
  看到人群朝自己涌过来,李哲下意识就想转身躲进大棚。
  
  他刚从镇上谈事情回来,一身疲惫还没缓过来,实在没精力应付这群热情过头的乡亲。可脚步还没挪动,就听见人群里传来熟悉的招呼声:“李老弟,可算把你盼回来了!”
  
  李哲抬头一看,人群中挤过来个穿蓝色工装的汉子,正是镇罐头厂的谢厂长。“谢厂长?您怎么来了?”
  
  谢厂长脸上堆着憨厚笑容,搓着双手说:“特地来给您道谢的!”
  
  李哲跟周围农户们简单打了招呼,示意林小虎先代为接待,便领着谢厂长往三号大棚走去。
  
  刚掀开塑料门帘,就见父亲老李正蹲在桌边整理东西,看见儿子进来,立刻指着桌上物件说:“老二你看,这些都是谢厂长带来的礼,有罐头、鸡蛋,麦乳精和点心。”
  
  “谢厂长您这就见外了。”李哲拉开塑料凳坐下,眼角瞥见桌上还放着个印着“奖”字的搪瓷脸盆。谢厂长连忙摆手:“李老板可别这么说,这些不是我送的,是厂里上百名工人的一点心意。”
  
  “哦?这话怎么说?”李哲端起父亲递来的搪瓷缸子,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驱散了不少酒意。
  
  谢厂长脸上的笑容越发真挚:“您前阵子从我们厂收的两批罐头,一开始只付了定金,我们都以为尾款要拖到猴年马月。没想到前几天金老板直接去厂里结了全款,还说是您特意交代的。
  
  这笔钱一到账,我们就给工人补发了好几个月的欠薪,大伙别提多高兴了,都吵着要来给您道谢呢!我们厂长怕人多叨扰您,就让我代表大伙送点东西过来。”
  
  李哲闻言笑了笑:“这都是应该的,做生意讲究诚信为本,哪能拖欠货款。”
  
  谢厂长却郑重起来:“对您来说是举手之劳,对我们厂可是救命钱啊!”他接过老李续满的茶水,吹了吹浮在表面的茶叶,喉结滚动着似有难言之隐。
  
  沉默片刻,李哲主动开口:“你们厂打算什么时候复工?”
  
  这句话像是解开了谢厂长的话匣子,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垮下来,声音也低了八度:“难啊!我们派了不少销售人员出去跑渠道,要么嫌我们罐头贵,要么嫌品种少,跑断了腿也没谈成几笔生意。”
  
  他顿了顿,手指紧张地抠着搪瓷缸子的边缘,“李老板,不瞒您说,我今儿个来是想问问,您能不能再从我们厂收一批罐头?”
  
  李哲挑眉:“贵厂还有番茄罐头?”
  
  谢厂长摇摇头:“番茄罐头早就卖完了。我们仓库里积压了不少猪肉罐头,品质都是实打实的好,价格方面……我们可以按低于成本价卖给您,您看成吗?”
  
  这话让李哲有些诧异,他放下茶杯看着对方:“谢厂长,上次陈镇长在场的时候,他就提议过让您低于成本价出售,您当时不是担心工人有意见,怕他们不理解吗?”
  
  谢厂长脸上露出苦涩神情:“您说的没错,当时确实怕工人闹情绪。但这次不一样了,我们派了二十多个骨干出去跑销售,回来后都建议降价促销。
  
  厂里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吵了整整一下午,最后总算统一意见,同意低价出售回笼资金。”
  
  “我们前两批已经收了两万八千多块的货,这笔钱还不够周转?”李哲有些不解。
  
  谢厂长重重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拧成了疙瘩:“我厂上百号工人,每个人都欠着将近半年的工资,还欠着原材料供应商的货款。
  
  那笔钱刚到账,工人和债主就都闻着味来了,一分没剩全用来发工资还账了,现在厂里又空了。”
  
  李哲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心里盘算起来。
  
  在他看来,罐头厂的症结根本不是缺资金,就算现在注资进去,找不到稳定的销售渠道,迟早还是要陷入困境。
  
  这年头正赶上双轨制改革,计划经济的惯性还没完全褪去,市场经济的规则又没健全,营商环境复杂得很。有时候就算价格便宜、质量再好,没人脉没渠道照样卖不出去。
  
  更何况猪肉罐头出口苏联的利润太低,就算低于成本价收购,也远不如蔬菜罐头赚钱。
  
  要是把价格压得太低,罐头厂的工人说不定背后要骂他趁火打劫;可要是高价收购,自己又无利可图,纯属吃力不讨好。这种赔钱还得挨骂的事,李哲可不会干。
  
  他斟酌着措辞,尽量让语气听起来委婉:“谢厂长,不是我不愿帮忙,实在是猪肉罐头出口利润太低,我们最近暂时没有收购计划。”
  
  谢厂长脸上的希冀一点点熄灭,最终化为深深的无奈,他站起身来:“我明白,我明白,是我强人所难了。”
  
  李哲客气地将谢厂长送到大棚门口,看着对方落寞离去的背影,心里并没有多少波澜。
  
  他原本确实有租赁罐头厂生产线的想法,但现在显然不是时候,而且这件事早就交给金百万去跟进了。
  
  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把生意做长久,他可不想把所有事都揽在自己身上,那样非得累死不可。
  
  接下来的几天,李哲留在村里处理合作社的事。
  
  大营蔬菜合作社的名册上,加入的农户已经超过了百人,他联合农户规模化种植的构想,也算初步走上了正轨……
  
  ……
  
  京城。
  
  1989年4月12日。
  
  傍晚的夕阳把东直门内大街染成橘红,暖融融的。下班的自行车流跟归巢的鸟群似的,车轱辘碾过柏油路,沙沙地响成一片。
  
  李振国蹬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车筐里两瓶汾酒用网兜兜着,车身一颠,酒瓶就轻轻撞出“叮当”声。
  
  他侧头问后座的陈淑萍:“大姐和姐夫今儿个咋突然请客?”晚风掀起陈淑萍鬓角的碎发,飘到他胳膊上。
  
  陈淑萍把脸贴在丈夫后背,闻到淡淡的机油味混着肥皂香,笑着说:“谁晓得呢,反正不用咱掏腰包,去了就吃呗。”车铃叮铃铃掠过街角修鞋摊,补鞋匠正把铁砧子往三轮车里塞,锤子钳子叮咣往车斗里扔,准备收摊回家。
  
  转过街角,东兴楼的飞檐冷不丁撞进眼里。
  
  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浸在暮色里,透着股庄重劲儿。飞檐翘角挂着风铃,晚风一吹,叮铃铃转得欢。门楣上“东兴楼”三个鎏金大字被门灯一照,金晃晃的,门两侧红灯笼让风刮得簌簌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黄昏分界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傅廷修孟宁 李辰安钟离若水 陆长生叶秋白 长夜君主 天人图谱 末日乐园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李辰安钟离若水 柯南里的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