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6章:稀缺人才:计吏!复兴算学,迫在眉睫 (第2/2页)
“山东司的那三名老胥吏,皆年过花甲,从去年年底便开始请辞,安主事不愿,一直拖着他们。今年年初,三人又递交辞呈,准备回家养老。安主事还拖着他们,不想让他们走。最后还是山东司的李郎中为他们签盖了辞呈,他们在二月初已经变成了自由身。”
“下官知晓他们请辞之后,便找到他们,希望能让他们来我云南司,他们仍不愿,并告知下官,当下在户部任计吏太辛苦,他们已无体力胜任。”
“下官告诉他们,他们若能去云南司,只需要教导下面的计吏即可,不需再算账,另外下官根依靠自己的关系,答应给他们的子侄也各自安排一份稳定的差遣,另外,下官还将自掏腰包给他们补助。最后,他们被下官的诚意打动,称告知安主事使得其同意后,他们才愿来云南司。”
“这三名老计吏乃是下官费尽力气才追回来的,绝对不可能还给他!”
“下官半个时辰前,正是要将此事告知安主事,没想到刚说了两句话,他就暴怒,几乎想要杀了我!”
“沈右堂,您是不知,他在山东司衙门最先打下官的工具不是鸡毛掸子,而是一方砚台,那方砚台要真砸在下官的脑袋上,下官就彻底完了!”
……
安明听罢高振的说法,手中的鸡毛掸子又提了起来。
“沈右堂,此人卑鄙,他能给三位老计吏的好处,下官也能给,这三人跟下官近十年了,他这样做,就是挖墙脚!”
“他们已是自由身,我怎能算挖墙脚,与你和离的女人还算是你的女人?安明,此事闹到陛下那里,你都没有一丝道理!”
……
沈念眼看着二人又要吵下去,当即道:“都住嘴!”
沈念听完此事的来龙去脉后,突然意识到当下的户部仍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计吏缺失。
大明官场之基层,具体做事的都是胥吏。
如户部,真正负责账册汇算的全都是计吏。
官员不是懒,而是在这方面的能力远逊于计吏。
算学,是一种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水准的学科。
年龄越大越吃香。
一名优秀的计吏,至少要经过十余年的积累。
京师各个衙门,负责账册数目汇算的吏员都被称为计吏,地方州府的算账者多被尊称为钱谷师爷,而商人店铺中的算账者被称为账房先生。
算账,是个技术活儿。
曾经,唐代科举设明算科,宋代的三司使被称为计相,这都彰显出了各个朝代对算学的重视。
但在大明,科举科目无算学专考。
唯有国子监有简易的算学科目,教的也都是皮毛,根本培养不出户部所需水准的计吏。
沈念很清楚,算学是诸多学科的基础,甚至决定着以后商贸、工科各类发明的上限。
而当下,随着大明商贸的复兴,精通算学者甚是稀缺。
一些精通算学者曾行贿送礼也要成为京师衙门中的计吏,但现在,形势逐渐发生反转。
去担任某个商铺的账房先生,不但不忙碌,而且能拿的月钱更高。
沈念缓了缓,看向安明与高振,问道:“当下,是不是各司都缺计吏?”
“咱户部的计吏并不算少,但缺少有能力的计吏,这三位老计吏是能以一当十的,而有些计吏,水平非常一般!”安明说道。
沈念微微点头。
“高外郎,此事你虽有些不礼之举,但占着道理呢,三位老计吏,你领走两位,为安主事留下一位,待遇保持一致,别让他们太劳累了!”
“下官遵命!”二人同时拱手。
“至于朝内缺少能干之计吏的问题,非一时能解决,这个问题交给我吧!”
沈念作为户部右侍郎,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
……
半个时辰后,户部左侍郎厅。
沈念出现在刘斯洁的面前,将他发现的“户部能干之计吏严重不足”的问题,反馈给了刘斯洁。
沈念直接开口道:“刘左堂,当下算学人才严重缺失,我想着咱们与殷阁老联名,新建一座会计学院,规格与国子监等同,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并让一部分算学人才由吏变成官,您觉得如何?”
刘斯洁的脸上露出一抹苦笑,然后朝着沈念道:“子珩,你稍等一下。”
说罢,刘斯洁便去了后室。
约半刻钟后,刘斯洁拿着一摞奏疏走了过来,然后递给沈念。
沈念面带疑惑,认真翻阅起来。
“今户部十三司虽职司钱粮,然多出自科举,专习经义,于勾股、乘除、均输、盈朒之术懵然无知。每逢核税则委之胥吏,遇盘库则听之奸徒,蠹弊丛生,帑藏日匮。故欲清财政,必先育专才;欲育专才,当立专门之学。”
“臣恳请于国子监旁设“会计学院”,隶户部提督,聘请户部老成司计、民间明算之士为教习,晨习算理,暮练案牍,月试算法,季核账册,学用相济。”
“另外可为朝廷明算学者,设立官职,如会计郎、算博士等。”
……
沈念看完这些奏疏后,不由得有些发愣。
他想到的,刘斯洁都想到了,他没有想到的,刘斯洁也都想到了。
并且刘斯洁这些奏疏分别于嘉靖年,隆庆年间,包括万历二年、万历三年都有呈递,但全部都被驳回。
沈念不解地问道:“如此良策,朝廷为何驳回?”
“唉!”
刘斯洁长叹一口气,说道:“理由有三。”
“其一,天下人皆认为算学非科举正道,培养的无非是做账之人,日后前途不过是个计吏或账房先生,如若成立学院,所学者甚少,根本不值得成立学院!”
“其二,科举是做官,算学只是拨弄算盘,二者地位有云泥之别,朝廷认为让算学入科举科目,实乃对科举,对儒家之道的亵渎。”
“其三,算学讲究学算合一,甚至实战更重要,当下的培养方式多是家族式的父传子,子传孙,成立学院,根本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计吏。”
“故而,陛下,内阁,六部几乎都不同意!”
沈念听完后,不由得皱起眉头。
从当下百姓对算学的尊重程度来看,将算学单独设为一门科举科目,确实有些不现实。
当下,若想复兴算学,他只能另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