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圣贤之道以教化苍生,太平盛世由万民墨染 (第2/2页)
二人再一次来到上次买纸的袁氏书店,只见店前街道中央早已搭起了高台,高台旁身着全副铠甲的甲士俨然,维持着秩序。
在甲士的警戒线外,到处人头攒动,围满看热闹的百姓与学子。
鲁肃与诸葛瑾来的晚,只远远望见那高台之上,站着一道白龙鱼服的身影。
他头戴平天冠,身姿挺拔,十二道玉旒遮掩,看不清面目与表情。
能见到便是他丝毫不顾及满手墨染,在万民的注视下,亲手将雕刻好的雕版沉入墨桶。
随之他小心翼翼将白纸覆盖于雕版之上,当白纸印染取下,一页即便是熟手也要抄录一炷香功夫的书页,便在这数息间完成。
这一刻,事实已经无需多言,他身后那一块块雕刻了不同书页的雕版,便是无数册墨染的书籍。
二人仿佛看见他在台上高深宣布着什么,只可惜距离太远,听不真切。
所幸自有层层士卒为之呼喊,宣令声响彻寿春城上空。
“朕,上承黄天之命,下应黎庶之心,改革制纸,雕版乃成!
自即日起,旧时袁杨阁上书,流入寻常百姓家,圣贤之道以教化苍生,太平盛世由万民墨染!”
这一刻,听着耳边一声声呼喊,望着高台上那道满手墨香的身影,诸葛瑾与鲁肃对视一眼,寂然无声。
什么是人心所向?什么是天命所归?
在其他诸侯盘剥百姓,恨不得多招兵员,扩充实力的时候,袁公居然在治内大兴教化!
以他二人的眼界,又怎么看不出,造纸加印刷将对这个世道带来多大的变化?
何止是日新月异,一个冉冉上升的崭新时代将要到来!
这是人心所向时代的洪流,是真正的大势所趋,又岂是兵马关隘能挡?
他们更能看到这两样新兴事物对当世世家造成的冲击,然而他们同样知道,在这个时候,是没有一家世家会为此而阻挡袁公的。
因为无论是造纸还是印刷,就目前而言,绝对是袁公作为当世世家之首的袁家家主,给予世家的福利与天恩。
造出的纸,谁在用?世家子!
印刷的书,谁在看?还是世家子!
至于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们,买了纸能写什么?买了书能看懂吗?
但这却是一个征兆,一个崭新时代的征兆。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造纸与印刷会将当世世家推向鼎盛,可它们所导向的新时代,真的会是世家所期待的吗?
那样遥远的未来,诸葛瑾与鲁肃预见不到,但他们能预见到的是!
自今日起,世家人心将被造纸与印刷两条铁链,彻底绑上袁家战车!
而这个袁,将不再是袁隗的袁,而是袁术的袁!
自印刷术宣之于世后,诸葛瑾仍在房中温习,不日,“咚咚咚”的叩门声再响。
“子瑜兄~!”
诸葛瑾:“.”
“子敬,你这样喜好热闹,不认真温习课业,来日大考,可别名落金榜。
袁公天恩,以开科取士,此大汉四百年未有之机遇也,吾等当珍惜才是。”
“子瑜兄所言甚是,肃受教了。”
诸葛瑾:“.”
鲁肃依旧是那副嘴上答应,实则大大咧咧拉着他往出跑的作态。
诸葛瑾无奈而笑,谓之曰:“今个又有什么?”
“袁公将于城外农田亲试曲辕犁,据说比寻常之犁要轻便许多。
常用之犁需二牛三人才能操持,而这《太平开物》所授之曲辕犁,只需一人一牛便可使用自如。
子瑜兄,信我的,这趟来寿春,便是科考没考上,单指能见识这些事物,开阔眼界也不亏。”
诸葛瑾闻言也是一惊,“此犁果有此神效,岂不省出一牛二人的劳力,如此江淮粮产岂不大增?”
“正是此理!”
二人紧赶慢赶来至城外,又观摩了一场袁公亲试农桑的表演,要说此前的造纸与印刷,是世家们欢呼雀跃的话。
当曲辕犁一出,更由袁公亲自演示如何一人一牛便可操控自如后,万民百姓高呼万岁的声音,直贯云霄。
“黄天在上,袁公万岁万岁万万岁!”
曲辕犁之后,诸葛瑾在家温习,不日,房门又被敲响。
“子瑜兄~~”
诸葛瑾:“.”
不消说,定是鲁肃又来了!
讲道理,要不然人鲁肃自己也乐呵呵的,天天在寿春城里到处玩耍,诸葛瑾都要怀疑这家伙是故意来干扰自己,让自己考不好的。
房门打开,诸葛瑾叹了口气,“这次又去看什么?”
“诶嘿,袁公又新推出了筒车.”
“不必多言了,走吧。”
不知道为什么,诸葛瑾感到有些许心累,倒是鲁肃仍乐呵呵的。
“子瑜兄放心,袁公当真是天人一般,这次推出的新事物,我保你不虚此行。
奇哉!怪哉!难不成传国玉玺真是天命所归?有如此多奇物相助,袁公兵锋所指,天下诸侯谁能敌之?”
“.”
诸葛瑾叹了口气,没再跟这位短短时间之内,已经成为无脑袁公吹的鲁子敬多话。
时间便在这乐乐呵呵的于寿春观摩诸多新事物中流逝,终于!
岁在丙子,寿春大考!
泱泱学子,鱼贯而入。
寿春学宫内,进考场前,诸生皆需换考服,不得携带任何事物。
笔墨纸砚等,于各自对号入座的座席上皆已备齐。
如此一番布置,倒是打了不少人措手不及,鲁肃与诸葛瑾皆看到有一些学子闻听这番安排,便面色如土,两股战战,几欲遁走。
果不其然,不久便被搜出作弊事物,逐出考场。
待到他二人于考场之中,各自座位座定,俄而鼓响三通,但闻学宫闭门之声铿然,考试开始!
一道据说由袁公在考前亲授的考题,通过主考官蒋干之口宣布:
“今汉室衰微,天下分崩。
诸侯怀异于外,国贼把持于内!
当此之时,术当仁不让。
挽天倾以匡社稷,清君侧以救万民。
今当何为?
诸生且试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