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恶人左郎(二合一章节) (第1/2页)
二月初二。
惊蛰。
苍龙角宿星升空(龙抬头的由来),阳升之日,万物生长之机,也是耕种之时。
这也是刘备离开临淄后的第五天。
在张飞的部队刚被调回临淄后,刘备便领军去了徐州,此时已经到了琅琊。
贾诩也带冥卒前往了平原调度北路兵马。
每年惊蛰都有劝农祭,各地官员都会率士民一同祭天地、向神农献礼,开启新一年的农事。
刘协主持了青州的劝农祭典,并和随侍的高官子弟们一同下地,在临淄北郊亲手尝试了一下耕地的活儿。
这是天子每年都要做的重要工作。
当然,实际主持劝农祭的是简雍,临淄北郊大片地方都是简雍在管理,而且建了个很大的庄园。
这庄园其实就是‘农事水利学院’,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学院,因为里面有很多试验田,淄水湖(巨淀)也在这里。
农事是国渊负责的,水利是诸葛玄负责的,但学院的山长是简雍——农科院这种真正的核心学府,当然要交给简雍才信得过。
而统筹调度全局的,是左沅。
借着劝农祭,左沅大张旗鼓的宣扬了刘备准备和蔡琰结亲之事,并声称要在临淄城东继续扩建城区,要沿着东阁再扩三里,扩建“东城学府”。
顺便还让人宣扬了很多消息——比如蔡邕为了支持稷下学宫办学,将家中藏书一万三千卷全都作为蔡琰的“嫁妆”。
再比如刘备正在大量印制书籍,准备广发给天下学子,青州所有学院的学子都能免费领取该学院相关书籍,入学后还能以学籍落户,落户后求学期间还能减免田租。
这就意味着只要到青州求学,就啥都不用操心,只要有基本劳动能力且愿意用功耕读就行。
免费送书可是大手笔,这年头的书比房子还值钱,而且这一手可比当年刘宏刻熹平石经厉害多了,完全不给人篡改经义的机会。
当然,对刘备而言,这只是油墨和纸张的问题,而这两样东西青州真不缺。
毕竟这年头的书字数少,印起来耗费并不大。
这些消息全都是真事,只是目前有外敌,而且还没能大量印刷书籍,也就没有正式颁布政令。
左沅这一套,就使得刘备纳蔡琰的事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名义。
人们会认为刘备是在借助蔡邕的名望大搞学术建设,会自然的将其与策试取士之事结合起来。
这能让刘备纳蔡琰之事成为美谈。
蔡邕的影响力确实很大,毕竟蔡邕是桓帝时太傅胡广的弟子,是东观修书的负责人,还是熹平石经的发起人和编校者。
大汉官方认定的经文,刻碑列于太学的六经,是蔡邕主持编校的。
所以被称为天下文宗。
只是蔡邕没能见到碑文落成就被迫害了。
这场迫害不是因为蔡邕站错了队,而是因为蔡邕完全不站队。
蔡邕有一个与其它名士不同的地方——蔡邕是百家学士,他不是那种操弄经义广收门徒以求六经释经权的‘名儒’,很少与当世‘贤达’来往。
而且蔡邕吸纳百家学术,恢复六经经义原文,这当然严重影响了那些故意用另一种方式解释经义的名士的利益。
古文今文之争,其实就是对经义解释权的争夺——实际上就是争夺教科书解释权,以篡改的方式控制知识。
要么打算让经文含糊其辞看不懂,以便他们‘灵活’解释;要么直接篡改经义,也就是断章取义或是重新断句。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靠不同的断句,就能断出截然不同的好几种意思。
掌握释经权,本质上就是把控知识和官位。
也正因如此,刘宏才会让蔡邕主持修书以求公正。
蔡邕修的官方经典,结合了部分百家学说,以相对客观的方式保持了经文原貌。
既不拉帮结派,也不包装个带数字的组合出道,又不结党营私,还以中立的态度修书释经——这种不站队的官当然会被排挤。
不篡改教科书反而是会落罪的……
六经被蔡邕和卢植重新编撰后,熹平石经刻到一半,诸多名士和部分宦官便找了个由头大举攻讦蔡邕,蔡邕被当时的司徒刘郃和司隶校尉阳球流放到了并州五原。
当时正是处置王甫案的时候,阳球栽赃的本事堪称天下少有,还好蔡邕只是校书博士,确实很难和王甫扯上关系,要不然可能不止是流放。
——真论起来,阳球虽说是酷吏,但也算是有公心的人,不是那种纯粹为私欲而滥权的恶徒。
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一切都是以立场决定的。
虽说转年刘宏就干掉了刘郃与阳球,赦免了蔡邕,但当时清流党和宦官斗争激烈,两边都看不惯蔡邕,蔡邕只能辗转各地避祸,这一避就是十年。
蔡琰与河东卫家,就是在蔡邕避祸的时候结的亲,这其实是为了寻求庇护,可没想到卫仲道刚结婚就死了,搞得像蔡琰克他一样……
还好蔡邕的好友羊续做了南阳太守,蔡家才算是有了真正的援助。
像蔡邕这种精通百家且不结党的学士,当然是最适合如今的稷下学宫的。
暂时担纲朝政的简雍,还当众奏请刘协,下诏将蔡邕从雒阳调到青州出任太学祭酒。
也就是直接将稷下学宫视为新的太学。
这也是左沅安排的。
——以这个年头的观念,刘备这是为了大兴学府而纳蔡琰,这事会被人们视为“纳贤”。
不仅是美谈,而且是能让天下轰动的大事。
因为蔡琰的嫁妆是一万三千卷书。
而刘备给出的纳彩,是把这些书印制亿万套,送给天下学子。
左沅用劝农祭将消息散布出去之后,立刻便广发通告,大量招人。
既要大量招印刷工,也要大量招募扩建城市的工人。
扩建也是真事,刘备确实打算继续扩建临淄,且不是以传统的‘回’字形在外层扩建,而是以‘田’字形向外延伸新城。
这既能避免原本的临淄城受扩建干扰,也能让整个临淄城变成一座大规模城市。
这其实并不是为了城防考虑,虽然冷兵器时代城池确实是越大越难打,但刘备并不打算把精力放在城墙上,而是要在临淄搞城市化建设。
临淄现在是核心学府城市,稷下学宫大多数学院都在临淄,对于学术中心而言,大规模城市化更有利于吸纳人才,也有利于更多人求学。
但济南、平原一带,就应该减少城市化,多搞农业乡亭。因为黄河与济水之间现在属于核心农产区,这就应该让农户们分散居住,以提升土地利用率。
施政都是看具体情况的,城市化和农村化本就应该齐头并进,而不是一刀切。
但是,但是。
扩建临淄这种营造修建之事,按说是不应该在农忙时节开工的——大伙都忙着种田,这时候想招募人手是很难的。
而且左沅给出来的工钱特别低——日结五钱,不管饭。
刘备营建东阁的时候是农闲时间,十月到一月,当时是日结二十钱还管两顿饭,那当然多的是人抢着来干活儿。
但左沅二月初招人搞土木工程,工资还低得跟现代招聘牛马一样……
要知道,上个月刘备给出来的价格,临淄周边的人都是知道的。
虽然青州现在物价已经稳定了,但每天五钱根本就不够人吃饭的,喝糠皮糊糊都不够,这要是还能丢下地里的活儿来打工,那多半就有点问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