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章 掏出华夏黑账本,清算天下诸国! (第1/2页)
就在《天下封爵诏》下发三个月之后,赵朔又有一个大动作。
他将中都皇城的正南门宜阳门,正式改名承天门。
承天门外,一个大工程开始动工了。
这里要建一个巨大的广场,称“承天门广场”。这承天门广场,会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举行各种大型庆典以及阅兵活动,平日里不禁军民百姓在此休息娱乐。
这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赵朔会在这承天门广场上,建一高台。
高台上建一阁楼,立开国三十六名文武功臣之图像于其上。平日虽有士兵守卫,却欢迎天下军民百姓参观。赵朔以后历代君王,会在每年元旦之日,率文武百官进行祭拜。
消息一出,文臣武将们顿时急红了眼。
这是什么?
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啊!
这个阁楼本身当然重要,享受国祭当然更为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份名单是要上史书,千古流芳的!
没有什么民族,比汉人更重视身后名了。
谁能进去,谁进不去,在后世的评价差距实在太大了。
现在赵朔有二十九个汉军万户,十四个色目万户,这已经是四十三个万户,已经超过三十六了。
再者,还有蒙古人呢?
格日勒,赵朔的结义安答,能不排进去?
海日格,飞鹰军统领,西征副帅,曾经麾下下辖十几个色目万户,能不排进去?
抹赤别都温,全军的军法官,也得排进去。
合答黑把秃儿,黑骑统领,不排进去也不合适吧?
已经去世的老将苏和,既是赵朔父亲赵邕的安答,又帮助赵朔初步建立了班底,还把女儿嫁给了赵朔,排进去似乎也没毛病。
其他蒙古千户,也有排进去的可能。
再说了,这是“三十六名文武功臣”,还得分文臣一部分呢。虽然赵朔没有说文武的名额是等同的,但起码得分出去三五个吧?
这还剩下几个?
那些觉得进不进三十六人大名单都有可能的人,能不着急吗?
就是能稳进的这大名单的人,也急了眼。比如史天倪、郭宝玉、张柔、严实这四个人,作为汉军八旗最早的四个万户,肯定是在三十六功臣之列的。
但是,郭宝玉和严实,立的功劳差相仿佛,到底谁在前面呢?能不争吗?
于是乎,有的人直接上书朝廷,详细列举自己的种种功劳,请求在排名时仔细考虑。
但有更多的人,却是请朝廷仔细考虑,现在就进行排名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毕竟,世界上那么多国家还没打下来呢。到了最后,谁立的功劳多还真不一定。
赵朔建这个“承天门广场”,主要目的是建一个可供进行各种庆典的大型场所。对于评定这“三十六功臣”,只是顺带的事,并不着急。
既然如此,他也就从善如流,宣布十年后,再评定三十六功臣。
这道旨意的下达,直接如同在一个火药库中扔了一根火柴,帝国开国拓土的气氛,直接炸了!
很简单的道理,对于武将们来说,立功的唯一机会就是打仗。现在打仗,既关系着自身的荣华富贵,还关系着爵位,甚至关系着能不能成为开国三十六功臣!
对于文臣来说,更不得了。
现在,除了耶律楚材之外,谁能说稳进三十六人的大名单?
而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的功劳很难量化。
还是得进行战争!
在新的土地上,抚定地方,是非常显眼的功劳。提供后勤,也是非常显眼的功劳。
不知多少文官主动上书,要求去埃及叙利亚,要求去吐蕃,去南洋的朝廷直辖之地为官。
就算不能进三十六人的大名单,这不是还可能赐予爵位吗?文臣们比武将,更渴望着传给后世子孙的一份稳定的基业!
百姓们一方面在议论着三十六人大名单应该有谁,另外一方面对帝国继续开疆拓土有着浓厚的兴趣。
毕竟,现在山河四省的田地赋税,已经下降到原本的两成了。各个工坊的商品行销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各种特色商品也涌入民间。还有,赵昀献上的安南的奴隶们,正在北方兴修水利,百姓们原本的徭役大大减轻了。
赵朔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与汉人蒙古人共天下。开疆拓土,不仅是赵朔或者朝廷获利,华夏百姓们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那么,现在到底该攻向哪里呢?
各大报纸上,刊载了无数文人的文章,引经据典的告诉大家,哪些国家应该征伐。
比如大理吧,在唐朝末年叫做南诏,与唐王朝多次大战,甚至攻陷了成都。前前后后掳走的汉人奴隶超过三十万。现在,这些人的后裔,还在大理境内受苦呢。这些华夏后裔,怎能不拯救?
比如扶桑吧,在大唐年间,就觊觎着大陆,大败于白江口。如今,又收留高丽人金若先,对朝廷不敬。如今,帝国海军已成,焉能不灭此国?
比如天竺吧,当初大唐王玄策,都领兵攻到恒河了。如今,却仅仅以印度河为界,朝廷岂能满足于此?
比如安南吧,在汉朝时,就纳入了华夏版图,后来屡降屡叛。如今,宋国的赵昀攻打安南,并不顺利。他不行,就换别人来!朝廷理应发兵攻向安南,将这些首鼠两端之辈,尽数屠戮!
这就是华夏有史书的好处了。
这是史书吗?这是黑账本!
周边蛮夷之国,对华夏的伤害都一笔笔记着呢。如今,华夏前所未有的强大,这些账也该好好算算了!
华夏如此浓重的求战气氛,当然瞒不住周边诸国,一时间天下震动!
……
……
大理,皇宫内。
“高相,赵朔早就将五个万户调入四川,意在吐蕃和我大理。如今,吐蕃归降,那五个万户的目标,可就只剩下我大理了。赵朔国内的报纸,舆论汹汹,要攻入我大理国,报唐朝末年之血仇,你说我们大理该怎么办呢?”
大理国王段智祥,小心翼翼地向国相高泰祥看来。
这时候的大理国,段氏虽然名义上是国主,但是国内主要军政权力早就落到了高氏的手中。
段智祥在位三十多年,早就认命了。只要高氏给他足够的钱财修建佛寺,以求来生,他就心满意足。
万没想到,北方蒙古崛起,赵朔陈兵四川,对大理的觊觎之意昭然若揭。
如今,吐蕃已经投了,赵朔国内一片求战之声,按照他的想法,干脆就投了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